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冰修建都江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冰修建都江堰,春秋戰國故事。[1]

原圖鏈接李冰修建都江堰

故事內容 

秦國的力量一點點強大起來。為了富國強兵,秦昭襄王很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在秦國負責興建過幾個大的工程,由此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天李冰被召進宮中,昭王對他說:「現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裡併入我們秦國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會用什麼方法去統治?」


李冰說:「我沒有什麼靈丹妙藥,但我相信只要你一心想着老百姓,為他們造福,他們就會支持你。」


昭襄王對李冰的回答很滿意。於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到蜀郡後,立即着手了解民情。他看到成都平原廣闊無邊,土地肥沃,卻人煙稀少,非常貧窮。開墾的田地也不多。他很納悶,就問當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着貫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訴他:「就是因為這條害人的河,從我小時候記事起就年年泛濫,不光莊稼顆粒無收,連村莊都要整個整個的被淹沒。大人要晚來幾年,恐怕連人也要搬完了。」


李冰恍然大悟。他決心要征服這條河流,為當地的老百姓謀福。


他先對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考察,幾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蹤岷江的源頭;不畏長途跋涉,沿江漂流,直達岷江與長江的匯合處,掌握了關於岷江的第一手材料。他發現岷江在發源地一帶,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源豐沛,水流湍急;而到了灌縣,地勢一下變得平坦,水無遮攔,往往衝決堤岸;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抬高河床;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水流無處排瀉,常造成東旱西澇。這些都是成都平原水害頻繁的主要原因。


李冰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須在平原上廣修渠道,一則可以瀉洪,一則可以灌溉,發展生產;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須鑿開玉壘山,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


經過周密策劃,李冰決定先從玉壘山開始。他親自帶領指揮民工在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然後在江心用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堤堰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湧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他還親自規劃、修建許多大小溝渠直接寶瓶口,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這是都江堰的主體工程。


後來,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還有效地沖刷了沉積在寶瓶口前後的泥沙。這些輔助設施使都江堰成為一個宏偉而縝密的系統工程。


李冰為此耗盡了心力,可他還不滿足。他還為工程的維護和長久的使用作了考慮,制定了一系列維修和監控辦法,有的至今還為人們所沿用。都江堰建成後,使得成都平原杜絕了水患和旱災,生產迅速發展起來。


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還主持興辦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在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他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這些都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由於李冰一心為百姓謀福利,李冰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稱為「川主」,四川各地還修有「川主祠」,表達了百姓對他的懷念。

視頻 

中華治水故事 李冰和都江堰

參考資料 

  1. 李冰修建都江堰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