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嘉圖等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李嘉圖等價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用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李嘉圖等價定律是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提出的關於政府舉債與課稅的比較效應的假說。他認為,債務融資和稅收融資對總需求的影響是一樣的。這是作為一種理論可能性提出的,但他否定這一問題在實際中的重要性1974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巴羅重提這一問題,並與肯定。這一等價理論的思路是:假設政府預算在初始時是平衡的。這時政府實行減稅以圖增加私人部門和公眾的支出,擴大總需求,但減稅導致財政赤字。政府採取債務融資方法,在債務融資的情況下,私人部門和公眾將購買政府債券視為財富的一部分。其財富增加了需求就應擴大。但是政府當年發行的債務必須在下一個年度或者未來年度償還。償還債務時政府又不得不增稅。這樣,前期的減稅和後期的增稅對私人部門和公眾來說並沒有影響其持久收入,也即不會影響其需求。當減稅時,人們把削減的稅收即個人增加的收入儲蓄起來以便將來支付更高的稅收。所以前期的減稅和後期的增稅對總需求的淨作用為零。債務融資不過是延遲了增稅。總的看來,前期減稅和後期增稅對總需求影響是等價的。發行債券為赤字融資,與增稅償還債務對總需求的影響是等價的。李嘉圖等價 李嘉圖等價

2. 反對其的觀點

(1) 政府債券被視為財富的可能性:如果公眾沒有把債券與未來的稅收義務聯繫起來,政府債券會被看做是總財富的一部分,因此,與徵稅相比,公債發行會在呢國家消費者總財富,進而增加消費支出,導致李嘉圖等價失效。

(2) 遺贈動機的可靠性和政的遺產的可能性:李嘉圖等價要求消費者是世代利他主義者,而且要求他們留給後代的遺產也必須是正的。但這些條件在現實中常常不成立。

(3) 一次性總稅負的現實性:等價定理實質上假定稅收是一次性的總稅負,即每人每年只繳納固定金額的稅收。因此,用公債替代稅收只會產生一種稅收總額的變化。而稅收總額的變化又完全可由公債數量上的變化來抵消。但是現實經濟中,大多數稅收並不是一次性總稅負。

(4) 邊際消費傾向的一致性:李嘉圖等價假定,當公債替代徵稅時所減的稅負均勻地落在每個消費者身上,並且每個消費者有相同的MPC。但是實際上由於稅收基本上都是針對特定經濟行為開徵的,因此減稅的稅負會不均勻地落在消費者身上,而且各消費者MPC也不同。如果因減稅而受益的消費者MPC高於受損的消費者的MPC,經濟中的消費總量就會增加。

(5) 消費行為的拇指規則:李嘉圖等價要求消費者有相當的遠見和知識。但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的目光是短淺的,對政府債務融資引起的稅收在不同時期的替代往往沒有充分的認識和完全的預期,因此在儲蓄和消費之間選擇時遵循的是一種簡單而並非完全理性的拇指規則,即對當前的稅後收入賦予很大的消費權重。

(6) 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

(7) 流動性約束:李嘉圖等價假設消費者支出不僅據現期收入安排,而且還根據其預期未來收入安排。債務籌資雖然增加了現期收入,但是沒改變一生收入,因此消費不變。對那些有借貸限制約束的人來說,現期收入比將來收入更重要。

(8) 財富的代際再分配:消費者預期隱含的未來稅收不會落在他們身上而要落在子孫後代身上,使李嘉圖等價有效性被破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