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題解,譯文,注釋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杜甫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的秋天到雲安(今雲陽)時,當時嚴明府是雲安的縣令,杜甫因病滯留雲安約半年,曾多次受到嚴明府的接濟,嚴明府在大曆元年的春天,調任到大昌,並在第二年的春天再次調到雲安作縣令。杜甫也是在大曆元年的春天由雲安到達夔州。大曆元年(公元766年)的秋天,杜甫住在夔州的白帝山,想邀約當時任職於大昌縣的嚴明府前來同宿。杜甫邀請了三次,可三次嚴明府都沒有來,於是杜甫便寫下這首詩。[1]
原文
問子能來宿,今疑索固要。
匣琴虛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鍾徹,花催蠟炬銷。
早鳧江檻底,雙影謾飄颻。
注釋
西閣:在靠夔州城的西門內。
固要:堅決邀請。
固:古時通「故」,一作「故要」。
金:指金石。
金石:指鐘磬一類樂器。這裡指鐘磬發出的樂聲。
鳧:一種水鳥,鳧又叫野鴨、鶩。生長在江河湖泊中,常常幾百隻結伴飛行,它們飛行時發出的聲音很大。
颻:隨風搖動。
譯文
我曾問你能否來我這裡留宿幾日,你也曾答應過我到西閣留宿,可你至今仍然沒有來,我曾疑惑,您是不是要我執意相邀才肯來。
為了增添我們見面時的情致雅趣,我把裝在匣里的琴取出來,等待你來的時候彈奏,我猜想您一定是整日早早就起身手持手板上朝議事,才會如此忙碌。
此刻,遠處有霜鐘的聲音傳來,就像金石樂器在演奏,久久地響徹天空,蠟燭在燭花的催促下隨着時間慢慢燃燒而消失殆盡。
轉眼已經天亮,我走出屋外,看見江檻下的水面上有很多水鳥,正在煙波浩淼的江中無拘無束地相伴同游,也有的與影成雙,在江面上隨風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