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鵑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鵑科
原圖鏈接

杜鵑鳥別稱布穀鳥(學名:Cuculidae)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鵑形目杜鵑科。中文名:杜鵑、杜宇、子規、鳩、鳲鳩、獲谷、謝豹、光棍鳥,英文名:Cuckoo。中國古代也稱子規杜宇等。古代文獻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苦啼,啼血不止。」杜鵑的異名很多。周鎮鳥與史料》書中共列出37種名稱。柴扉〈杜鵑鳥的鳴聲〉一文宣稱有44種名稱。[1]

外形

杜鵑鳥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飛行急速無聲。 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淒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別稱「布穀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1]

大杜鵑
原圖鏈接
養鳥餵食大杜鵑
原圖鏈接

生長特徵

杜鵑鳥在世代生長上是行巢寄生類型,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僅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態特徵上,寄生者的卵在顏色上存有不顯著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要點。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自身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相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春末夏初便向北飛。它自己不會做窩也不孵卵,而且它每飛到一個巢窩裡只產卵一個,平均每年產蛋2-10個且把產的蛋放在畫眉、葦蔦的巢窩裡讓這些鳥替自己精心孵化。大杜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有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義親撫育,如此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將降低。[1]

象徵意義

每當春臨,到處便可聽到「布穀,布穀」的陣陣鳥啼聲,好像是在催人不誤農時,及早春播,這就是神秘的杜鵑鳥鳴聲。關於布穀鳥(杜鵑),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為其賦詩寫文。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淒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懷,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們「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發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淒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後兩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淒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悽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其他如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宋人王令《送春》:「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等。詞人通過描寫淒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都以杜鵑鳥的哀鳴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1]

視頻

布穀鳥叫聲

參考來源

  1. 1.0 1.1 1.2 1.3 布穀鳥的知識. 每日頭條. 2018-01-0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