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鵑葉腫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鵑葉腫病

杜鵑葉腫病
原圖鏈接

杜鵑葉腫病又叫餅病。杜鵑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主要為害花芽、嫩葉和新梢。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杜鵑葉腫病

杜鵑葉腫病
原圖鏈接

外文名:不詳

別 稱:餅病

發病盛期: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

受害部位:杜鵑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

分布與危害

杜鵑葉腫病又名杜鵑餅病。該病是杜鵑上的一種常見病害,常造成杜鵑葉、果和梢畸形,降低觀賞價值。同時,該病也危害茶、山茶石楠科等植物。

症狀

杜鵑葉腫病主要侵害葉片及嫩梢,也侵害花和果實。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淡黃色、半透明的近圓形病斑,爾後變為淡紅色。病斑逐漸擴大,變為黃褐色,下陷,而葉背的相應部位則隆起呈半球形,產生不同大小的菌癭。小菌癭直徑為3-10mm,大菌癭直徑為23mm左右。菌癭表面着生有灰白色的粉層,即病原菌的子實層(擔子和擔孢子)。白粉層脫落後菌癭表面褐色至黑褐色。病葉枯黃早落。有時受侵染葉片大部分地或整片加厚,猶如餅乾狀,故稱為餅病。當葉脈受害時,由於局部腫大使葉片變成捲曲狀,畸形。病斑可以相互癒合,使整個葉片增厚、肥大。新梢發病時,枝條頂端產生肉質蓮座狀葉,或形成瘤狀物,瘤狀物後期干縮成囊狀物。花瓣受侵害則變得異常肥厚,尤其是常綠品種杜鵑,症狀非常顯著,使整雜花變成一個硬的或肉質的球狀物,稱之為「杜鵑蘋果」。果實發病變肥大,果呈囊腫狀,可食。杜鵑地上部分各種器官發病後多為紅褐色,均被有白色粉層。 [1]

病症

此病可以為害嫩葉、嫩梢、花及子房。病葉正面初生淡黃色近圓形水浸狀病斑,後呈淡紅色;病斑逐漸擴大變為黃褐色,下陷,而葉的背面則隆起呈球狀。病部有一層白色的粉狀物,即病菌的擔子擔孢子。病害有時延及整張葉片,有的則局部發病。病部比正常葉片厚一倍以上,多為薄壁組織,病部最後枯死。

病原

杜鵑葉腫病的病原菌很多,但都是外擔子菌屬Exobasidium中的真菌,形態基本相似。

我國常見的種有:半球狀外擔菌E. hemisphaericus Shirai、日本外擔菌E. japonicum Shirai和杜鵑半球外擔菌E.rhododendri Cram 等,均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外擔菌目、外擔菌屬。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植物組織內越冬;擔孢子由氣流傳播;潛育期為7-17天。生長季節有多次再侵染。菌絲體在寄主細胞間隙擴展、蔓延,剌激寄主組織產生大量的增生組織,形成腫瘤症狀。杜鵑葉腫病在生長季節中有2個發病盛期,即春末夏初及夏末秋初,但春末夏初時發病較重。該病是一種低溫高濕病害。當月平均氣溫為15-20℃時,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或多雨的條件下發病嚴重。栽培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等均可有利於該病的發生。

防治措施

1.及早摘除病部,集中消毀,減少侵害來源。

2.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噴1:1.5:160或1:3:320倍波爾多液1至2次,以保護新葉,可減輕病害。

3.適當減少氮肥施用量,可減輕病害。 [2]

相關視頻

杜鵑花枯萎掉葉子失去本來面貌,看看是不是下面這三個原因

阿布教你養植物|4招教你把要死的杜鵑養成封面這樣,要學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