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守仁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守仁

搜狐 的圖片

出生地: 江蘇省丹陽

出生日期: 1912年3月

逝世日期: 2005年2月28日

職 業: 教育科學研究人員

主要成就: 水稻秈粳雜交育種等

楊守仁(1912.3-2005.2.28),歸僑,江蘇丹陽人,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農學系教授,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秈粳稻雜交、水稻理想株型和超級稻育種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我國首批被批准招收"作物栽培學及耕作學"博士生導師、一級終身教授,在水稻秈粳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形研究,水稻超高產育種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被稱為中國超級稻之父。[1]

人物簡介

楊守仁,男,漢族,江蘇省丹陽人,1912年3月生。
193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1948年赴美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
1951年回國,任山東大學農學院教授。
1953年後從事水稻理論、水稻育種的研究工作,奉調到瀋陽農業大學,為瀋陽農業大學一級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守仁對我國傳統種稻經驗進行了論證和實驗,是我國水稻高產栽培理論體系的始創者,是秈粳稻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育種、水稻超高產育種新途徑的開拓創造者。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在國內外引起高度重視,他發明的「田間試驗區估算的新方法」,人稱「楊氏公式」,至今仍為美國所應用。他與李競雄周可涌共同主編了我國第一部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作物栽培學》,參編了《中國水稻栽培學》和《東北水稻栽培》等著作,出版了《水稻專題討論文集》和《水稻高產栽培及高產育種論叢》兩本個人專著,發表了有關水稻栽培理論、水稻育種、育種新途徑等方面的論文200餘篇;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委一部「六五」重點科技攻關獎等幾十項獎勵,並於1998年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

被稱為"中國農業科技界的'北丐'";他三年時間連拿威斯康新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研究的超級稻畝產800公斤以上;他90高齡的時候,一談起水稻,仍然精神振奮,沒完沒了。

2005年2月28日6時20分,楊守仁教授逝世,享年94歲。[3]

成就貢獻

楊守仁教授是我國迄今惟一而且是比較全面科學地闡明我國悠久的傳統經驗而又有所創新的著名水稻科學家

他曾用第一代IBM進行博士論文的研究,還發明了"田間試驗區估算的新方法",人稱"楊氏公式",至今美國仍在應用。他是東北三省水稻生產的積極宣傳倡導者,是我國水稻高產栽培理論體系的始創者。經過多年的長期努力,水稻高產栽培理論研究已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且已形成體系。他是釉粳稻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育種、水稻超高產育種新途徑的開拓創造者。由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在國內外已引起高度重視,超級稻科研項目列人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並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楊守仁教授執教40餘載,他從1980年開始招收博士生,是我國第一批招收"作物栽培學及耕作學"的博士生導師。

發表有關水稻栽培理論、水稻育種、育種新途徑的開拓等方面重大學術問題的論文達200餘篇,在總結弘揚我國傳統種稻經驗和開拓水稻新的育種領域秈粳稻雜交育種、理想株型育種中做出了創造性的突出貢獻,填補了這項空白,因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委一部"六五"重點科技攻關獎等幾十項獎勵。

1998年,楊守仁教授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此獎項的農業科學家全國僅2人,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評價楊守仁教授"對秈粳稻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育種及水稻超高產育種有重要貢獻,在超級稻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從50年代起,他先後主編了第一部全國高等學校通用教材《作物栽培學》和《東北水稻栽培》專著,編寫了《中國水稻栽培學》,還主編了《中國大百科》及《中國農百科》有關水稻的內容,並擔任世界名著《稻的生物學》的總校譯,出版了個人學術專著《水稻高產栽培與高產育種論叢》和《水稻專題討論文集》。[4]

在他80歲高齡時,仍然孜孜不倦,辛勤耕耘,自輯出版了《水稻文選》,並列人遼寧省文化名人叢書之列。

人物故事

育稻育才,一心為民

在1992年1月出版的《光明日報》上,傑出的科學家及航天科技領域的先驅錢學森發表了一篇引人矚目的文章,題為《迎接21世紀大農業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

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中間層次的新學問」這一獨特見解,瞬間引發了全國範圍的廣泛討論和關注。

資深農業研究者楊守仁在細讀錢學森的文章後,深刻體會到其對超級稻研究的重要性

因此,他親自寫了一封長信,向錢學森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認同。從那時起,儘管兩位智者身處不同地方,他們通過書信展開了為期七年的深入學術交流

儘管他們之間的物理距離遙遠,但他們的科學交流卻像烈火般激烈,充溢着激情和深刻。

通過書信往來,他們深入探討了學術前沿,詳細分析了農業與航天技術的交融點,意外發現彼此的興趣和研究方向有着許多相通之處。這種默契迅速升溫,使他們成為了知己。

楊守仁曾向他的助手坦言,他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吃上優質的大米。

楊守仁在超級稻育種栽培領域堪稱先驅,他創立了秈粳稻雜交、理想株型以及超高產育種三大理論體系,為我國超級稻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瀋陽農學院院長張克威懷着一片誠摯之心邀請楊守仁留校任教。一句「您還是留下來吧」,讓楊守仁深深感受到學院對祖國教育事業的熱切需求。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留下,並在此堅守了半個多世紀,直至生命的終點。[5]

言傳身教,嚴謹治學

作為新中國農業教育的傑出貢獻者,瀋陽農學院的核心人物,楊守仁教授在國家級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的創立與發展過程中,不僅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更成為這一學科的領軍人物。

此外,作為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導師,楊守仁教授始終懷着對教育事業的崇高追求。他常常對青年教師強調:「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並重,嚴謹求是對待學問,以自身行動弘揚社會正氣。」

他始終如一地堅信並踐行「嚴師出高徒,鬆懈則誤人子弟」的古訓,在他精心指導下,一批批具有深刻思考能力和實踐才能的學生逐漸嶄露頭角,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楊守仁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他始終堅持每位學生在各門考試中都必須達到80分以上的高分標準。[6] 每逢周日,他總是堅持不懈地要求學生們在實驗室集合。上午,學生們聆聽他精心準備的課程內容;下午,他們則前往試驗地,親身參與科研實踐,錘鍊實際技能。

在長達三年的研究生學習生涯中,學生們幾乎沒有假期,除非遇到特殊情況。這種幾近嚴苛的教學方式,不僅為他們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也鍛煉了他們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

楊守仁以身作則,其威信遠勝於言辭。他的自律和嚴謹,令後學者無不敬仰,成為教育界的典範。即使年逾古稀,他依然堅守在講台上,直到83歲高齡,仍為博士生講解當代水稻名著的重點評論。

他在教育事業上的執着追求、在學術研究中的精益求精,以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堅定信念,深深地贏得了學子們的由衷讚嘆。

學生們,我要特別強調,作為農業大學的學子,你們需要不僅精通農業科技理論,更要熟練掌握農業生產技能。楊守仁老師曾言:「只有深入實踐,你們才能領悟書本上無法涉及的珍貴知識。」

楊守仁深刻認識到水稻事業的興旺發達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他對人才的珍視猶如對生命的珍愛。他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力量為年輕人提供堅實的支持。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學生們逐漸羽翼豐滿,最終在廣闊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老兵不死,只會凋零

楊守仁秉持「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優良傳統,專注於教學、科研和著作。他積極投入教材編修,並出版了如《作物栽培學》和《水稻專題討論文集》等專著,同時發表了百餘篇學術論文,廣受學術界好評。

楊守仁團隊在水稻育種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1996年,他們培育出了「沈農265」超級稻,畝產超過800公斤。1999年,第二代「沈農606」成功實現了超高產與優質的結合,連續三年在百畝連片的試驗中,單產穩定超過800公斤,標誌着中國水稻育種取得了重大突破。

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的前身是由楊守仁於1957年創立的稻作研究室。在他的領導下,該研究室匯聚了大批英才,悉心培養後備力量,形成了一支以張龍步和沈錫英等為代表的優秀研究團隊,使得沈農稻作室在全國稻作科研領域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