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巨源 (唐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巨源,字景山,後改名巨濟。唐朝蒲州人.以詩訓後進,多成其藝。[1]

生平簡介

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於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於755年,卒年不詳。

辭官退休

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爲張弘靖從事,由祕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爲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隔年以國子祭酒致仕。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爲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

工於詩

大和七年(833年)尚在世。工於詩,巨源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 《唐詩紀事》說:「楊巨源以'三刀夢益州,一箭取遼城'得名,故樂天詩云:'早聞一箭取遼城,相識雖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誰是敵?白須四海半為兄。……'」他耽於吟詠,作詩格律工致,風調流美,頷頸二聯,時見佳句。趙□ 《因話錄》說他「詩韻不為新語,體律務實。」胡應麟《詩藪》也說:「楊巨源'爐煙添柳重,宮漏出花遲',語極精工,而氣復濃厚,置初、盛間,當無可辨。又'岩廊開鳳翼,水殿壓鰲身',奇麗不減六朝。此君中唐格調最高,神情少減耳。」 [2]

著作

有集一卷。[3]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三錄其詩。

詩文二首

【城東早春】﹤一﹥

原文: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作者:佚名 譯文一 新春時節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柳枝剛剛吐出淡黃的嫩芽,顏色還有一半未曾勻淨。 倘若在仲春時節,林苑裏繁花似錦時,出門一看,都是踏青遊春的賞花人,豈不是太過遲了。

譯文二 詩家喜愛的清麗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綠柳剛剛萌發出嫩黃的新芽,清新可人。 要是等到上林苑百花爭豔的時候,出門的可就都是賞花遊玩的人了。

譯文三 柳樹剛冒出綠芽,也許沒有似錦的鮮花美麗,可是詩人看到這幅景象卻非常欣喜,因爲他發現春天來到了。如果等...

賞析二 更多 作者:佚名 詩的大意是說,詩人的最好時光是新春之際,——是在那柳樹剛剛抽出黃色嫩芽的時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園裏已經繁花似錦,那時刻到處都是來看花的人了,吟詩作賦已索然了。表面上看,這首詩不過平平,但如透過紙背,卻包含着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着人才的及早培養髮掘。 在塵世間,對於成功者,人們總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滿懷妒意之人,也不過是仰慕之情的一種畸形反映而已。所以,當一個人獲得成功,特別是重大成功之後,無不大有門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賀的人們當中,少不了那麼一種人:大言不慚地聲稱「我早就看出這小子有出息」,以顯示他的慧眼金睛。這的確是非常容易不過的事。上林已經「花似錦...

句解 作者:佚名 「詩家清景在新春」,詩人在京城東郊遊玩時,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讚歎。但他並未實寫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讚歎道:新春時節真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啊。這樣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讓人產生好奇: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綠柳才黃半未勻」,第二句「承」第一句,開始具體描寫早春景色,也是對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彷彿從哪裏說都是可以,但從哪裏說又無法總括全部。詩人別具匠心,只單從新發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黃」的特點。試想清爽的春風拂動下,柳條微曳,新芽初綻,星星點點的嫩黃點綴在柳枝間,柳樹整體的顏色還未勻稱淨盡。這樣的景色充滿希望,盈溢生機,令人心曠神怡,浮想...

賞析一 作者:佚名 詩的上聯可結合詩題來理解。美麗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新春」就是早春。「詩家」是詩人的統稱,並不僅指作者自己。一個「清」字很值得玩味。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首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寫。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稱爲「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淡而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彷彿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麼清新悅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十分逼...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遊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讚美。這裏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爲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一個「清」字用得貼切。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彷... [4]

【和練秀才楊柳】﹤二 ﹥

原文: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註釋:

曲塵絲,指象酒麯那樣微黃的柳枝長條。

翻譯:

沿著河岸依依行走,河邊的楊柳低垂著像酒麯那樣細嫩的長條,這不禁勾起了我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捨之意,於是我停下馬來,請送行的您幫我折一枝楊柳吧。只有春風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經離開樹幹的楊柳枝吹拂。

賞析:

《和練秀才楊柳》是唐代詩人楊巨源的作品。此詩寫折柳惜別的情景。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楊柳枝的色澤,點明送別時間,表明不捨之情;後二句以春風喻指送行人的情意,含蓄地表達了行者與送者之間的真摯友誼。全詩意境優美,措辭婉曲,隱別意於楊柳枝之中,別有一番韻味。

詩的開頭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了這樣的場景:初春,水邊(可能指長安灞水之畔)的楊柳,低垂著像酒麯那樣微黃的長條。一對離人將要在這里分手,行者駐馬,伸手接過送者剛折下的柳條,說一聲:「煩君折一枝!」此情此景,儼然是一幅「灞陵送別圖」。

末兩句「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語氣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來,此時此地,萬物之中只有春風最相愛惜,雖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風還是殷勤地吹拂著,可謂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來,離開了根本,猶如行人將別。所以行者藉折柳自喻,而將送行者比作春風。這層意思正是「煩君折一枝」所表現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發展。詩人巧妙地以春風和柳枝的關係來比喻送者和行者的關係,生動貼切,新穎別緻。

這首詩是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在行者眼裡看來,春風吹柳似有「相惜」之意與「殷勤」之態,彷彿就是前來送行的友人。這是一種十分動情的聯想和幻覺,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到物象之中,本來是無情的東西,看去也變得有情了。這種化無情之物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於中國古典詩歌中,如唐元稹《第三歲日詠春風憑楊員外寄長安柳》雲「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宋劉攽《新晴》詩曰:「惟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都是移情於物,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稱為「物色帶情」(《文鏡秘府論·南·論文意》)。這不是一般的擬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態服從人的主觀精神,成了人的象徵,而是讓人的主觀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態,保持物的客觀形象,達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兩句之所以耐人尋味,主要是因為採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帶情的藝術手法,這正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5]

【送楊少尹序】 朝代:唐代

作者:韓愈

原文:

昔疏廣、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於是公卿設供帳,祖道都門外,車數百輛;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方以能詩訓後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相去,歸其鄉。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後,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輛,馬幾匹,道旁觀者,亦有嘆息知其爲賢與否; 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爲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 然吾聞楊侯之去,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爲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爲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於詩者,亦屬而和之。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爲家,罷則無所於歸。楊侯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遊也。」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爲法。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6]


注釋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 古詩文網>楊巨源
  3. 《宋史·藝文志》說「《楊巨源詩》一卷」。《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三中楊巨源小傳說:「集五卷,今編詩一卷。」
  4. 讀古詩詞網>楊巨源
  5. 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原詩、註釋、翻譯、賞析
  6. 讀古書詞網>韓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