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進榮(戰馬嘶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進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楊進榮》中國當代作家戰馬嘶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楊進榮

馬,既是耕播拉車的有力工具,又是馳騁疆場,取得戰事重大勝利的保障,更是中華民族龍馬精神的承載體。

上小學時,聽同村當兵的人說,他在軍馬場當兵,整天與軍馬打交道,聽他講述牧軍馬,訓軍馬,餵軍馬的故事,感覺他比其他軍種的軍人要高大威武許多,羨慕至極。

路過軍馬場境地的次數多,但因都是趁坐火車或大巴,不能隨便停留而到過軍馬場。

軍馬場在甘肅張掖市山丹縣西。處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度地帶。地勢東低西高,從海拔兩千多米至四千多米。史稱大馬營牧場,占地面積三百多萬畝。

它向西過扁都口可直達青海,北緊鄰民樂縣,南依永昌縣,東通內蒙兩旗(市)。地跨甘、青、蒙三省、毗鄰三市(州)六縣。優質的黑土,最適宜牧草生長。它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成規模高質量的皇家馬場。

似乎山丹生來就與馬有緣。馬文化是除長城文化而外,山丹文化中又一亮眼的文化元素。西漢年間,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打敗匈奴,奪取河西走廊地區後,匈奴人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唐代詩人李白「雖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頰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一方面說明山丹是英雄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說明,勞作在山丹的婦女都會騎馬打獵勞作。沒有馬匹的日子,他們會失去改善生活、減輕勞動強度的好多機會

山丹軍馬場於公元前121年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組建,因草原名為大馬營草原,所以叫大馬營牧場。後因裝備了戰騎的軍隊屢立奇功,大馬營被皇帝正式封設為皇家軍馬場。組建皇家軍馬場是霍去病對中國國防建設的一大創舉。有效解決了邊境少數民族不時越境侵撓,燒殺搶奪的朝廷之痛。因為匈奴善騎善射,沒有馬騎的步兵根本追趕不上他們。明成祖御駕親征西北時,曾多次下令不斷擴建山丹軍馬場,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軍馬繁育管理。因此,當地人至今還說山丹軍馬場為「明馬場」。後來,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下旨特別支持山丹軍馬場的發展

山丹馬是中國特有的馬種,它們身材勻稱,善於長時間奔跑,耐力持久。加上後來與引進的汗血寶馬及蒙古馬不斷雜交改良,使山丹馬一舉名揚天下。在衛國保土的歷史長河中,真正立下過汗馬功勞!

我親臨感受軍馬場是今年八月初,只有淺綠和深綠鋪滿天際,被鐵絲網分片的草場內,有的改種了大面積牧草燕麥;有的養一群驢,有的養一群牛在網欄內自由散漫地吃草、站臥,大批的馬群沒有看頭,零星的馬,旁若無人地在通往各個場部的馬路上溜達。一些草地被改種成了菜籽,大片的菜籽已結籽,沒有了一眼望不到邊的金黃。

車行途中,不時有一場二隊……,和遠遠看去,轉木結構的人字梁房子和一排排四合院還在,但大多都是人去房空,殘破不堪。偶爾能看見有一兩個人從裡面出進,大概他是承包種草或種植油菜籽的外地人吧?

從東到西,由南到北,穿越了整個軍馬場一一

如果我能穿越到大漢,在驃騎將軍帳下覓得一份差事,看他帶領萬千鐵騎將士,踏破河西,揚沙三千,追趨匈奴,何等振勢雄偉,銳不可當。我定當飲酒嚎醉,潑墨揮毫,把將軍的英雄風采更加詳細記錄下來,抒發出去。

如果我能回留大明,看戰馬萬千,冬踏飛雪,秋馳草海,漫草甸,入茂林。我一定舉杯邀友,坐立城頭,把這動人心弦的美麗圖畫繪就出來,留給後人,看我大漢版圖的流光溢彩。

如果我能生在解放前,我一定勇躍參軍,騎一匹上好的山丹軍馬,當一回電影裡的輕騎兵,還我與山丹軍馬場沒有零距離接觸的今生之撼![1]

作者簡介

楊進榮,曾用名綠雲、羅巴、走天涯、西北星,隴上田園詩人,作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和鄉土文化的資深研究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