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州土特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杭州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離上海180餘公里,是我國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設縣治以來,杭州已有2200多年歷史。五代吳越和南宋王朝都曾在這裡定都。今天杭州己成為浙江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旅遊資源

杭州,自然神秀,山水旖旎,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左環西湖、富春江新安江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右抱千島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四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天目山清涼峰兩個國家自然保護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亦如明珠般點綴其間。生態資源得天獨厚,尤以「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臨安為最。這裡,峭壁奇峰、美蔭幽谷;這裡,清泉碧潭、瀑布飛瀨;這裡,翠竹修篁、山野清風,宛若置身於獨具江南魅力的「世外桃源」。在這一團團、一簇簇流動的綠波中,您將真正忘卻都市的喧囂,而獨得山水之幽,蟲鳥之樂,花草之芬芳。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2℃,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

歷史人物

杭州不但神秀所鍾,風景如畫,而且人文旅遊資源也極其豐富。西湖四周擁有許多著名的石窟造像、碑刻、古建築,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藝術瑰寶。歷代文人騷客在杭州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蹟和詩書繪畫。可以說這裡的景點處處有故事。杭州還是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升和傑出的科學家、《夢溪筆談》作者沈括等偉大人物的故鄉。

工業經濟

杭州經濟發達,工農業總產值名列全國大中城市前茅。杭州是中國的"絲綢之府",絲綢生產歷史悠久,產品類多質優。杭州也是中國的"魚米之鄉"、"茶葉之地",出產著名的"龍井茶"。作為著名旅遊城市,杭州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1]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並因此得名。西湖畔三面環山的自然屏障的獨特小氣候是保障龍井茶品質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愛茶之人流連嚮往之處。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於一體,泡一杯龍井茶,喝出的卻是獨特而驕人的龍井茶文化。

歷史由來

  1.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處於興起階段。三國兩晉時期,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逐漸發展,靈隱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動逐漸盛行,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茶隨着寺廟道觀的建立而被栽種傳播。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後,杭州因水陸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時成為東南物產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華初顯。此時,茶葉在杭州境內廣為栽培。
  2. 西湖龍井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我國著名的茶聖陸羽,在其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對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西湖龍井茶之名則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明嘉靖年間,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的記載。
  3. 清時,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龍井,題寫六首龍井茶御詩,親封「十八棵御茶樹」,將龍井茶上升為至尊地位。民國後,龍井茶逐漸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4. 杭州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絕天下,其獨特的「淡而遠」「香而清」的絕世神采和非凡品質,在眾多茗茶中獨具一格,冠列中國十大名茶之首。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西湖龍井推崇備至。毛澤東劉莊採茶、劉少奇鍾愛龍井茶、周恩來情系梅家塢等,使得龍井茶美名冠蓋天下。

品種

特級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春茶中的特級西湖龍井、浙江龍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鋒尖削,芽長於葉,色澤嫩綠,體表無茸毛;湯色嫩綠(黃)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帶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濃醇;葉底嫩綠,尚完整。其餘各級龍井茶隨着級別的下降,外形色澤由嫩綠一青綠一墨綠,茶身由小到大,茶條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轉向濃粗,四級茶開始有粗味;葉底由嫩芽轉向對夾葉,色澤由嫩黃一青綠一黃褐。夏秋龍井茶,色澤暗綠或深綠,茶身較大,體表無茸毛,湯色黃亮,有清香但較粗糙,滋味濃略澀,葉底黃亮,總體品質比同級春茶差得多。機制龍井茶,當前有全用多功能機炒制的,也有用機器和手工輔助相結合炒制的。機制龍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狀的扁形,欠完整,色澤暗綠,在同等條件下總體品質比手工炒制的差。 浙江龍井茶分為特級和一至五級,共6個級別樣。

功效

龍井茶又稱西湖龍井茶,龍井茶含氨基酸、兒茶素、葉綠素、維生素C等成分,龍井茶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煩去膩,消炎解毒等功效,龍井茶價格更是昂貴,龍井茶的泡也很講究。 龍井茶含氨基酸、兒茶素、葉綠素、維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它茶葉多,營養豐富,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煩去膩,消炎解毒等功效。 龍井茶提神、生津止渴、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等功效。 杭州龍井茶文化系統是以龍井茶品種選育、種植栽培、植保管理、採制工藝和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以及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的生態系統功能、呈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徵。

採摘

龍井茶的採制技術相當考究。龍井茶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早,二嫩,三勤。茶農常說,「茶葉是個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龍井茶還以採摘細嫩而著稱,鮮葉嫩勻度構成龍井茶品質的基礎。勤是指采大留小分批採摘,全年採摘在30批左右。

炒制

傳統的龍井炒制有十大手法:拋、抖、搭、煽、搨、甩、抓、推、扣和壓磨,不同品質的茶葉又有不同的炒制手法。由於產地生態條件和炒制技術的差別,西湖龍井向有「獅」「龍」「雲」「虎」「梅」五個品類之別。

產地環境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光照較多,雨量豐沛,空氣濕潤,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製多樣,氣象災害繁多。年平均氣溫15~18℃,1月、7月分別為全年氣溫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極端最高氣溫44.1℃,極端最低氣溫-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10~2100小時。 [5] 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

生產情況

杭州栽茶、制茶、茶葉經營的歷史悠久,茶葉基地、茶樹品種、茶類等資源豐富,茶葉生產技術、加工技術、科技力量雄厚。茶樹種植遍及3市2縣4區,江干、拱墅2區亦有少量茶園。杭州市有茶園53.8萬畝,2012年茶葉總產量1.96萬噸,茶葉總產值22.83億元。 2013年,龍井茶產量2.3萬噸,產值36.8億元。2015年,龍井茶產量2.5萬噸。

質量、品牌與生態

西湖龍井茶是西湖景區核心農業產業,是杭州乃至浙江省重要的茶產業支柱。近年來,西湖龍井茶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但在超高人氣的背後,西湖龍井茶也背負着不小的壓力,內有頑疾、外有挑戰,同時影響着龍井茶產業發展。[2]

塘棲枇杷

塘棲枇杷是浙江省餘杭乃至全國享有盛名的傳統特色果品,其果形美觀、色澤金黃、果大肉厚、汁多味甜、甜酸適口、風味較佳、營養豐富,為初夏水果中的珍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其古稱無憂扇,又名金丸,別名盧橘,因狀如民族樂器中的琵琶,故而得名。

產品特點

塘棲枇杷是國內外享有歷史盛譽的地方特色產品,以色艷形美、肉質細嫩、汁多味鮮、風味卓絕而聞名天下。塘棲枇杷初冬開花,花極清香,每一花束由60—90朵小花組成,5月果熟。其按果肉顏色分為白色和紅色兩類約計19個品種,主栽品種5個:「軟條白砂」、「大紅袍」、「夾腳」、「楊墩」、「寶珠」,尤以「軟條白砂」為最,屬國寶級優質品種,堪稱枇杷中的珍品。枇杷可入藥,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健胃利尿等功效。

產地環境

杭州市餘杭區是典型的平原水網地區,河湖池塘星羅棋布,土壤深厚肥沃,氣候條件適宜,特別適合於枇杷的生長發育,孕育出了品質超群、風味特佳、古今聞名的塘棲枇杷。塘棲枇杷的地域分布範圍主要集中在塘棲鎮和仁和鎮、崇賢鎮,主要產區在塘棲的塘南、東塘、沾駕橋等鄉。餘杭區的塘棲、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和福建莆田的寶坑,為中國三大枇杷產地,其中又以塘棲枇杷產量最多,品種也最好。

歷史淵源

餘杭栽培枇杷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隋代就開始種植枇杷,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塘棲枇杷始種於隋,繁盛於唐,極盛於明末清初,自唐代起被列為貢品,並且有一定的栽培、貯運技術,視枇杷為「珍果之物」。《唐書·地理志》中有「餘杭郡歲貢枇杷」的記載。塘棲枇杷在塘棲鎮形成了獨特的枇杷經濟、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態。 宋代,蘇東坡在杭州任刺史,有「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微黃尚帶酸」,張嘉甫問曰:「盧橘是何物也」,答曰:「枇杷是矣」。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塘棲枇杷勝於他鄉,白為上,黃次之。」《杭縣誌稿》中更有詳盡記述:「塘棲為杭州之首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凡鎮周圍三十里內皆為枇杷產地。有塘棲專產而他處不及者記之,以見生植之美」。塘棲田少,遍地桑果,春夏之間,一片綠雲,幾無隙地。剪聲梯形,無村不然。出絲蓋多,甲於一邑。為生植大宗果品以枇杷為著也。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孫治所纂《靈隱寺志》內有「枇杷出塘棲」的記載。清光緒《塘棲志》中記載:「四五月時,金彈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遠返蘇滬,嶺南荔枝無以過之。」

產品榮譽

2004年05月1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塘棲枇杷」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11年5月,塘棲鎮榮獲「中國枇杷之鄉」稱號。

地域保護範圍

塘棲枇杷原產地域範圍以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政府《關於要求對塘棲枇杷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申請》(余政發[2003]26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現轄行政區域。

生產情況

2014年,塘棲枇杷產量增產了2—3成,有5000多噸。 2016年,塘棲枇杷減產8成,15000畝的種植面積產量從2015年的5000噸降到1000噸左右。 2017年,塘棲枇杷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產量超過5000噸。 2018年,因受冬季寒潮和降雪影響,塘棲枇杷產量較2017年減少了1/3,產量為4000噸。[3]

粢毛肉圓

粢毛肉圓是塘棲名菜之一,是歷來塘棲人正月里待客人、辦酒席必不可少的一道傳統菜。其肉質柔軟,鮮美可口,糯米,色潤透明如珠,既可作菜餚,又可當點心,糯而不膩,老幼咸宜。 粢毛肉圓與板鴨、匯昌粽、細沙羊尾、米塑合稱「塘棲五大名小吃」。

製作方法

以鮮肉、糯米為主,先將四與一之比的精肉與肥肉斬成肉茸,再把糯米淘淨,用溫水浸泡3小時,後撈出、瀝乾,取一半上籠蒸熟,然後,把蒸熟的糯米飯和肉茸、味精、精鹽、蔥、薑末、酒、濕澱粉,加少許水,一起調勻,用手握成比乒乓球略大的肉圓子,逐個放入盛有糯米的篩子內滾動,使其表面全部沾滿糯米,然後,整齊地放入蒸籠里,在蒸籠中蒸十餘分鐘,待糯米蒸熟並如珍珠樣一粒粒豎起後,取出裝盆即成。

歷史傳說

  1.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先後七次下江南,塘棲是杭州的北大門,也是乾隆到杭州的必經之地。由於塘棲景物宜人,乾隆到了塘棲後十分留戀,故下令在塘棲的西橫頭建乾隆行宮,每次下江南時都要在塘棲的行宮內住上十天半月。據說,這乾隆皇帝的嘴巴很饞,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當地負責接待的官員奉上當地的名餚,讓他品嘗。
  2. 那一年,乾隆皇帝又要來塘棲了。「拿什麼獻給你,我的皇上?」接待皇上,吃是第一件大事。為了能讓乾隆皇帝吃到新奇的江南特色菜餚,仁和縣的縣官親自把塘棲出名的廚師,叫到行宮裡,要他們做出頗具地方特色的名餚來。雖然塘棲有着許多名菜,可乾隆皇帝畢竟來得次數太多了呀,塘棲鎮上說得出來的名菜他已經全都嘗過了,這回再讓他吃什麼呀?那些名廚一個個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顯得十分為難。
  3. 這一天,探子來報,說乾隆的龍船晚上將到達塘棲行宮。縣官急壞了,將廚師們集中在廚房裡訓話:「你們聽着,一個個全給我拿出你的絕活來,做得好有賞,做得不好麼……哼哼!」縣官這麼一說,廚師們心裡慌呀,他們都聽出了縣官的言外之意,別看自己制服穿穿像個官員,可一旦燒不出滿意的菜餚就沒好下場了。怎麼辦?他們只有憑自己的本事揀平時拿手的菜做了再說。卻說這些廚師當中,有一個姓汪的廚師,平時專門在四鄰八鄉燒酒席。他拿手的絕活是紅燒獅子頭。於是,他想也不想,就拿過一塊肉來剁成肉茸,信手做了幾個肉圓子,想做紅燒獅子頭。可是肉圓子剛剛捏好,汪廚師便想想不對,因為上次乾隆皇帝來的時候他就被叫到行宮裡來過,他當時做的就是獅子頭,可乾隆皇帝吃後反應並不是很好,這次再做給他吃,肯定要聽罵聲。怎麼辦?汪廚師無法可想了。自己當了幾十年廚師,燒來燒去總是這幾隻菜,如今要弄出點新名堂,實在是難呀。他一邊在手上玩弄着剛捏好的肉圓子,一邊在思索着肉圓子的新燒法,看樣子得出奇招才行呀。肉圓子從這隻手玩到那隻手,腦子裡想着東又想着西。誰知道,那肉圓子的新燒法倒還沒有想出來,手中的那顆肉圓子卻因一個不小心,掉到了旁邊準備裹粽子的那一淘籮已經淘好的濕糯米里。肉圓子掉進糯米里,頓時一顆顆糯米粘在肉圓子上。汪廚師這下急了,趕緊把那肉圓子撿起來,可是他發現肉圓子的四周全都均勻地粘上了糯米,像是鑲嵌了珠珠一樣,怎麼也去不掉了。靈機一動 汪師父首創「刺毛肉圓」。
  4. 這一來,周圍看熱鬧的廚師全都愣住了。其一個平時與汪廚師關係還可以的廚師上前拍拍汪廚師的肩膀說:「老汪,怎麼啦,你氣糊塗啦?」老汪哈哈一笑說:「哈哈,我有主意了,看我的吧。」汪廚師朝眾人擠了擠眼睛:「嘿嘿,看我的吧。」說罷,他便小心翼翼地將那些做好了的肉圓子一個個全都在濕糯米里滾了一遍,讓肉圓子全都均勻地粘上了糯米。並將這些粘上糯米的肉圓子一個個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蒸籠上,撒上了一把蔥,然後上鍋去蒸。不一會,肉圓子蒸熟了,大家吃過之後不由紛紛叫好,都夸汪廚師腦子活絡,因禍得福。大家還紛紛給汪廚師出起了主意,這個說「依我看,蔥應該放到肉茸里去」。那個講,「我覺得,還得再放些薑末……」然後,汪廚師根據大家的意見又重新加工起肉圓子來了。不一會,新一籠與眾不同的肉圓子又蒸好了。看看那肉圓,外面沾着的糯米晶瑩透剔,一顆顆像珍珠一樣。汪廚師喜笑顏開,當即就派人去通知仁和縣的縣官,讓他過來先品嘗。
  5. 那縣官急匆匆地跑來一看,不由覺得眼前一亮:嗨,這個菜倒從來沒有看見過呀,怎麼肉圓子上沾着一顆顆晶晶亮的東西呀。仔細一看,那粘着的是米,像珍珠一樣,看看還真不錯,就不知道滋味如何。縣官當即拿一個吃了起來。還沒吃完他就眉飛色舞,當即豎起大拇指,衝着汪廚師說:「哈哈,老汪,你真有兩下子,這個菜真的是靈,味道好得來沒話說了!這下我可以交差了!」
  6. 這乾隆皇帝,沿着京杭運河一路過來,一是遊山玩水,二是遍嘗美食,這大江南北的美味幾乎全讓他吃遍了,可這道菜他卻連看都沒有看見過。他反覆看了幾遍,看得食慾大增,當即拿起一個就往口中塞去。乾隆一吃,竟不由連聲稱好,當下也顧不上斯文,來了個三下五除二,獨個人將一碗肉圓子吃了個精光。吃完後,乾隆擼擼嘴巴意猶未盡,吩咐縣官把那個做這道菜的廚師找來。
  7. 一聽皇帝叫他,汪廚師不由心中十五隻吊桶打水,有點七上八下。他戰戰兢兢地被帶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問他:「剛才那道菜是你做的?」「是是,是小人做的!」那汪廚師頭點得像雞啄米一樣。乾隆眯着眼睛,像是在回味剛才的滋味。他朝汪廚師看看,衝着他又問:「嗯,那菜味道不錯。叫什麼名呀?」汪廚師聽乾隆問他叫什麼名,當即回答:「回聖上,小人賤名叫汪阿三。」聽了汪廚師的回答,乾隆皇帝不由哈哈大笑起來,他擼了擼鬍鬚說道:「想不到你不但燒得一手好菜,而且還搞笑呀。朕並不是問你叫什麼名,而是問那道菜叫什麼名呀。」汪廚師這才恍然大悟,他搔搔頭皮,剛想說此菜還沒有名字,可心裡一想,沒有名字可不行呀。記得這肉圓子上粘着的糯米顆顆豎起,像刺毛一樣,於是便隨口說了聲「哦,那道菜是『刺毛肉圓』呀」。「刺毛肉圓?」乾隆不解,什麼是刺毛呀。旁邊的仁和縣令當即上前解釋說,民間將刺蝟叫成刺毛。哦,原來如此,乾隆一想,確實是有點像刺猥,當即大喜,「好,這名字妙呀!來人,賞銀一百兩!」此話一落,汪廚師欣喜萬分,當即跪地叩謝龍恩。
  8. 乾隆皇帝走後,汪阿三就不再去鄉間燒酒席了,而是在鎮上開了家「汪記菜館」,專門經營刺毛肉圓。就這樣,刺毛肉圓從宮廷又回到了民間,這道菜也就成了「汪記菜館」的當家菜。同行們見汪阿三生意興隆,故也紛紛做起了刺毛肉圓,一時間,塘棲的所有飯店都紛紛做起了刺毛肉圓。就這樣,這道菜一直流傳了下來,成了塘棲的一道名菜,同時也是一道名點。時間長了,有人嫌「刺毛」名字不好聽,就把它叫作「粢毛肉圓」了。[4]

視頻

中國城市視頻介紹之杭州城市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