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州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杭州港中華人民共和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1],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由大運河錢塘江沿線的錢江、運河、蕭山、餘杭、富陽、桐廬、建德、淳安、臨安九大港區組成。[2]

歷史

早在秦代,秦始皇為鞏固自身統治,疏浚浙西的陵水道(今江南運河上塘河故河道)和浙東的江陰水道(今浙東運河),並在錢塘江下游設置錢唐縣,是為杭州城之起源。秦至六朝,錢唐縣沿錢塘江上通婺州(今金華)、睦州(今建德梅城),下連外海,並由運河連通蘇州紹興,因而港口貿易及造船業發達。隋代大運河的南北貫通奠定了杭州江海門戶、大運河南端關鑰的獨特地位,杭州港口及城市也沿着運河鋪展開來,至宋元時期杭州港口貿易達到巔峰。隨着錢塘江河道南移及運河淤積,杭州港航運逐漸衰落,至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後就不再通海貿易。[3]

當代發展

截至2009年杭州市內內河航道里程達2005公里,其中4級航道390公里、5級航道153公里,主要航道為錢塘江、杭甬運河、京杭運河、杭航道、杭線。其中杭申航道為主要的貨運航道,杭湖錫線則是客運的主要航道,出海主要通過運河轉入鄰近的上海港寧波-舟山港,貨運主要面向市內以及上海方向港口,杭州市內鋼材、煤炭、油品的60%通過水運輸送。[1][4]

1949年到1969年,當時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尚未直接連接,錢塘江沿線的閘口、海月橋(今屬南星街道)、臨浦,京杭運河沿線的啞巴弄、德勝壩,以及餘杭塘河沿線的閒林餘杭(指老餘杭)等地已經設立航運作業區[1]

1970年,在市區興建艮山港作業區,並於1976年建成;同一時期各類小型水運碼頭也有所增加,在公路、鐵路並不發達的時代,水運發展緩解杭州物資運輸緊張的局面[1]

1980年,杭州市區武林客運碼頭建成,自此到1990年代初期杭州市水上客運進入興盛期[1]

1989年,在閘弄口濮家建立設計年吞吐量100萬噸的雜貨作業區(三堡碼頭),同時開始修建連通錢塘江和京杭大運河的新運河。[1]

1994年,設立錢江三堡散貨作業區和九堡海運作業區。[1]

1996年,設計年吞吐量200萬噸的管家漾件雜貨作業區動工,1998年開始運營,2001年完全建成,並運營至今。[1]

1999年,始建於1929年的浙江第一碼頭遷移改建。[1]

1998年,建立杭州-上海內河集裝箱航線。[5]

2005年,完成貨物進出口7567萬噸,貨運流量主要在運河、蕭山,占到全市整體貨物運輸量的三成左右;旅客吞吐量 539.4 萬人次,旅客流量主要在淳安千島湖),市區客流量僅18.0萬人次。[1]

2014年,杭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一億噸。[6]

航運條件

杭州港受制於錢塘江感潮河段的巨大潮差以及江口的泥沙淤積,且1949年以來的大面積圍墾也使錢塘江江面寬度縮減6成至8成,千噸級船隻理論上只能在高潮時段自錢塘江江口出海,低潮時需要候潮入港。[7][8]

同時,市區內的京杭大運河河段航運等級只能達到5級(支持載重300噸船隻),部分航段還受到市區橋樑進一步限制,貨運量受到限制;而溝通運河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三堡船閘常年超負荷運行,又因為處於錢塘江下遊河道彎曲處外側,錢塘江河口段本身發育不完全,徑流量和泥沙淤積變化也導致主航道變化,間接影響船閘的通行效率,時常發生滯航[9]

自然條件

降水:平均相對濕度69.6%,年降水量1139毫米。 公路交通:公路運輸四通八達,滬杭甬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航空交通:杭州擁有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客運吞吐量居長三角第三,每天有直航班機往返香港、澳門、台北、高雄等特別行政區重點城市,並且有杭州至新加坡、曼谷等亞洲航班和歐洲的國際航線,杭州至日本的國際貨運包機航線以及杭州至國內30多個主要城市和旅遊景點的航線,目前從杭州輻射的航線已達45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