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佛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佛國 原圖來源
姓名 林佛國
別名 耘生澤生石崖盛邨野老
出生年  1885
死亡年  1969
官宦經歷 大龍峒公學校訓導、深坑公學校訓導、臺北州協議會員、臺北縣參議員、第一屆臺北縣議員、臺北文獻會副主任委員
編著作品 《長林山房詩鈔》、《長林山房文集》、《長林山房吟草》

林佛國(1885~1969),字耘生澤生,號石崖,又號盛邨野老[1]。其祖由福建安溪渡臺,拓墾臺北文山堡,遂世居景美

生平

幼承庭訓,立志讀書,明治三十六年(1903)自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畢業。歷任大龍峒公學校、深坑公學校訓導(1903~1907)、臺灣日日新報社漢文部記者(1907~1937)、臺北州協議會員(1923~1928)。曾於景美地區出資籌辦「養豚組合」,協助鄉人貸款豢養豬仔,改善家計。此外,新店溪曾因驟雨爆發山洪,百姓死傷慘重,林氏前往總督府陳情,又親訪板橋林家勸其捐地建堤,遂完成新店溪堤防建設。戰後,為使鄉人早識祖國文化,得以學習國語,遂開館聘人講授國文,從學者眾。民國三十九年(1950),提議?尾改名為「景美」,後通用之。曾任臺北縣參議員(1946~1950)、第一屆臺北縣議員(1951~1953),後又出任臺北文獻會副主任委員,晚年深居簡出,寄情史籍翰墨。[2]

著作

林佛國為「瀛社社員,一生創作,數量頗多,「詩宗蘇陸,參以亭林、梅村、漁洋三家」[3],古近體兼擅。此外,文章亦不少,大抵為任職《臺灣日日新報》時所發表之論談、短評、遊記,以及戰後於《臺北縣志》、《臺北縣文獻叢輯》、瀛社紀念集中撰寫者。生平詩、文,匯集而為《長林山房詩鈔》與《長林山房文集》,合稱為《長林山房吟草》,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由次女珮貞印行,民國九十五年(2006)龍文出版社影印重刊。以下詩作輯錄自《環島考察吟草》[4]、龍文本《長林山房吟草》、《臺灣教育》、《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昭和詩文》、《詩報》、《崇聖道德報》、《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詩文之友》、《中華詩苑》、《鯤南詩苑》等詩集報刊,大抵依發表或寫作時間排序,時間未詳者置於末。[5]

雜言古詩

追憶劉壯肅
合肥[6](公亦合肥人)古英雄,超然起布衣[7]。生雖不滿百[8],功績千秋巍。昊天[9]降大任,落拓試艱辛。一朝攀龍鳳,卒為中興臣。百戰成摧拉[10],中外安壤重。楚淮[11]嘖嘖稱,豈曰非智勇。八年膺彊奇,慘憺費經營。主義崇開進,雄風起鯤溟。當年急務在邊防,練兵撫蕃[12]更清賦[13]。藍比理想下實行,一瀉千里無所顧。中原黯淡故步封,振臂疾呼能有幾。蜀日越雪[14]怪曉曉,如公何能逃訾誹[15]。大吏小人見掣肘[16],後人變法背蕭曹[17]。環顧諸人皆寂默,獨公隆名泰岱[18]高。丹山彩鳳[19]未高飛,藩離鴞雀[20]誰能測。一旦翱翔入杳冥[21],絕雲負天[22]看不得。古人行道如青天,或彰身後或生前。往古來今雖異世,福民利國無後先。毘耶[23]改隸[24]十八春,文明施設如同揆。文物彰明寶庫開,九原[25]有知應欣喜。行公之政已如此,韃人違公[26]竟何似。新亭無淚泣銅駝[27],漢家盡復舊綱紀。從來時勢易變遷,唯有英雄與始終。英雄一去不復來,後人破念情無已。大潛山頭[28]新日月,淡江城中[29]新天地。日月光輝天地老,千秋萬秋永無異。

【題解】
本詩為雜言古詩,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6月27日。劉壯肅,即劉銘傳。劉銘傳任臺灣首任巡撫期間,雖然其政績毀譽參半,但仍是清朝領臺兩百多年來,最積極治理的一位官員。而臺灣改隸之後,臺灣遺民多有感念其治臺政績,應是認為如果清廷官員都能如劉銘傳積極治臺,也不至於會割讓臺灣給日本,其象徵的意象值得令人玩味。

詩作內容以緬懷劉銘傳的一生功績為主。先從劉銘傳出身,敉平叛亂,在淮軍諸將頗有見地。再談其治臺撫蕃、清賦丈地等施政,但惜為小人謗誨,後離臺歸鄉。林佛國後稱雖臺灣歸日本統治十八年,但施政都是依劉銘傳的規畫往下延伸,北臺灣的建設,劉公功勞最大。因此才有「日月光輝天地老,千秋萬秋永無異」的讚嘆。

【延伸閱讀】
1.   劉銘傳〈大潛山房詩〉,見《大潛山房詩鈔》。


註釋

  1. 字澤生、號盛?,見黃洪炎編《瀛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別署野老,見瀛社編輯委員會編《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集》(臺北:瀛社辦事處,1969年)。又別署林靖、林輔國。日治晚期曾改名長林正蒼,見間宮定吉《臺?改姓名相談》(臺南:南方堂出版,1941年)。
  2. 提要主要參考:張燦堂〈長林山房吟草序〉,收於林佛國《長林山房吟草》(臺北:林珮貞印行,1984年)、瀛社編輯委員會《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集》(臺北:瀛社辦事處,1969年)。
  3. 見曾今可編《臺灣詩選》(臺北:中國詩壇出版部,1953年)。
  4. 《環島考察吟草》一冊藏於臺灣圖書館,為1950年6月印行,內容收錄林佛國於1950年任臺北縣議員環島考察之詩作與部分舊作。
  5. 黃美娥 撰
  6. 合肥:今安徽省合肥。
  7. 布衣:指平民身分。
  8. 生雖不滿百:指劉銘傳享年六十。
  9. 昊天:指蒼天。
  10. 摧拉:即「摧枯拉朽」,即戰無不勝之意。
  11. 楚淮:指李鴻章所成立的淮軍,劉銘傳本身亦為淮軍將領。
  12. 練兵撫蕃:指劉銘傳任臺灣首任巡撫時所執行,包含軍事建設與對原住民的招撫政策。
  13. 清賦:「清賦」是「清理賦役」。內容主要包括了「清丈土地」與「改革租約」兩部份,其影響範圍及於全臺灣的土地、賦役與租佃關係,是官方版的土地改革政策。
  14. 蜀日越雪:形容少見多怪,意同「蜀犬吠日」。
  15. 訾誹:訾,詆毀;誹,議論人非,並毀壞其名譽。
  16. 掣肘:比喻為難、牽制。
  17. 背蕭曹:即蕭何、曹參,典出「蕭規曹隨」。背蕭曹意指後來接任者沒有按劉銘傳的治理政策施行。
  18. 泰岱:泰,指泰山。岱,指岱嶽,亦為泰山的別稱。此泰岱指東嶽泰山。
  19. 丹山彩鳳:傳說鳳凰起於丹山,此喻劉銘傳。
  20. 藩離鴞雀:指住在籬笆之內的鴟鴞、麻雀,此代稱詆譭劉銘傳的人。
  21. 杳冥:高深悠遠之境。
  22. 絕雲負天:在雲端之上,負荷著天空。指飛到極高之所。
  23. 毘耶:梵語,指毗舍城。相傳佛陀在此講經,此即《摩詰經》之來歷。此處毘耶指臺灣。
  24. 改隸:改歸日本統治。
  25. 九原:九泉,人死後居住的地方。
  26. 韃人違公:韃人,指金人。後泛指外來民族。此處指滿清官員。違公,指不遵劉銘傳政策的官員。
  27. 銅駝:銅製的駱駝,比喻亡國。典出《晉書‧索靖傳》「銅駝荊棘」,晉時索靖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的銅駝嘆曰:「就要看見你埋在荊棘裡。」後用來形容國土淪喪後的殘破景象。
  28. 大潛山頭:指大潛山,安徽合肥境內的高山。劉銘傳書齋「大潛山房」便是以此為名。
  29. 淡江城中:淡江,即淡水河。淡江城即指臺北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