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戰》選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五《豹韜》。

《六韜》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1]

提示

本篇論述了森林地作戰的戰術和方法。在森林地作戰,要達到「守則固」、「戰則勝」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要將部隊部署為「四武沖陣」,將弓彎部署在外圍,栽盾在裡層。並斬除草木,開闢道路,以便於戰鬥。命令三軍保守秘密,不讓敵軍了解我軍情況。在作戰指導上,應以矛戟隊作為攻擊主力,並將其分成若干小分隊,相互應援。林木稀疏,則以騎兵為輔,戰車居前,見到有利時機就戰鬥,不利時立即停止。林內險阻之處,應將主力部隊部署為「四武沖陣」,以防備敵人從前後左右襲擊。與敵接戰後,應速戰速決,各個分隊輪流作戰,輪流休息,即可取勝。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候之地,遇大林,與敵人分林相拒。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使吾三軍分為沖陳,便兵所處,弓弩為表,戟盾為里;斬除草木,極廣吾道,以便戰所;高置旌旗,謹敕三軍,無使敵人知吾之情,是謂林戰。林戰之法:率吾,相與為伍;林間木疏,以騎為輔,戰車居前,見便則戰,不見便則止;林多險阻,必置沖陳,以備前後,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走;更戰更息,各按其部。是謂林戰之紀。」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率軍深入敵國境內,遇到森林地,與敵人各占森林一部相對峙。我要防禦就能穩固,進攻就能取勝,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將我軍部署為沖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布設在外層,戟盾布設在裡層,斬除草木,廣開道路,以便於我軍戰鬥行動。高掛旗幟,嚴格約束全軍,不要讓敵人了解我軍情況,這就是所說的森林地作戰。森林地作戰的方法是:將我軍使用矛敦等不同兵器的士兵,混合編組為戰鬥分隊。森林中樹木稀疏,就以騎兵輔助作戰,把戰車配置在前面,潑現有利時就戰鬥,沒有發現有利時就停止。森林中多是險阻地形,就必須部署為沖陣隊形,以防備敵人攻擊我軍前後。故斗財務必使全軍迅速勇猛地進行戰鬥。這樣,敵人即使人數眾多,也會被我擊敗逃遁。我軍在戰鬥過程中要輪番作戰,輪番休息,各部均按編組行動。這就是森林地作戰的一般原則。」

軍事思想

《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戰爭觀、軍隊建設、戰略戰術等有關軍事的許多方面,其中又以戰略和戰術的論述最為精彩,它的權謀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韜》的軍事思想比較複雜,差不多先秦各家的軍事思想在書中都有反映。書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六韜》一開頭就說:"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文師》)這就是說,國君統治百姓,就要像漁人釣魚,以釣餌來誘使人們上鈎,聽從驅使。權謀可以表現在多方面:第一,"予之為取"。就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文師》說:"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2]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視頻

林戰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