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果爾達·梅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果爾達·梅爾

圖片來自sohu

果爾達·梅厄(通稱梅厄夫人,或譯為梅爾夫人梅雅夫人等,希伯來語גּוֹלְדָּה מֵאִיר;拉丁轉寫:Golda Meir,1898年5月3日—1978年12月8日),原名果爾達·馬波維奇(Golda Mabovitch)、果爾達·梅爾森(Golda Meyerson),以色列猶太裔女性政治家、外交家及社會活動家。

其出生於俄羅斯帝國(今屬烏克蘭基輔,早年曾移民美國生活,成年後投入猶太復國運動並參與以色列國的籌建,是以色列的創國元老之一及第四任總理(1969-1974),其先後為以色列地工人黨以色列工黨成員。

撒切爾夫人未擔任英國首相之前,梅厄夫人被外界認為是一位以色列的「鐵娘子」,以色列建國元老大衛·本-古理安也稱她為「內閣中的最好的人」。梅厄是以色列迄今唯一的一位女性總理,也是近現代世界主權國家的第三位非世襲的女性政府領導人

早年生平(1898-1916)

1898年5月3日,梅厄夫人出生於俄羅斯帝國(今烏克蘭基輔。出生時,她的姓為馬波維奇(Mabovitch),她的父親Moshe Mabovitch是一名木匠。在自傳中,梅厄提到她最早的記憶是她的父親到門口對即將發生大屠殺的謠言做出回應。1903年,父親離家,去往美國紐約尋求發展,包括梅厄在內的家人移居到了位於平斯克的母親家中。1906年,8歲的梅厄隨著家人移民美國投奔父親,居住於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

定居美國後,梅厄的母親在密爾沃基北部開設一家雜貨店以維持生計,年幼的梅厄時常在母親外出時幫忙照看店鋪。1906年至1912年間,梅厄就讀於當地的第四大街學校(Fourth Street Grade School,今Golda Meir School)。在這期間,她曾舉行募捐活動以支付同學課本費用,在畢業時作為學生代表致詞,顯示出組織和學業方面的才能。14歲時,就讀於北區高中(North Division High School),並在課餘時間打工。此時梅厄的母親希望她離開學校結婚成家,但她拒絕了母親。母女失和,梅厄隻身離家,並買了火車票到科羅拉多州丹佛,住到了已經結婚的姐姐Sheyna家裡。在那裡,梅厄在每晚姐姐家裡舉行的知識分享會中接觸到猶太復國主義、文學,婦女投票權,工會制度等知識,在她自傳中寫到「在某種程度上,我自己未來的信念被塑造並形成……在丹佛,那些充滿討論的夜晚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To the extent that my own future convictions were shaped and given form... those talk-filled nights in Denver played a considerable role.」)。同時,她也成為錫安山工人黨(Young Poale Zion,後來的Habonim,也是Labor Zionist youth movement)中一個活躍的成員,在公開會議中她主張支持社會猶太復國主義。1916年,進入威斯康星州州立密爾沃基師範學校(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前身)就讀。

奔走復國(1917-1948)

1917年,梅厄和男友莫里斯·梅爾森(Morris Meyerson)結婚。當時戈爾達以定居巴勒斯坦為前提結婚,但當時這個計畫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亂,相對的,她更致力於錫安山工人黨的活動,婚後不久她從事黨中募款的活動,其中她發現自己懷孕,她被迫選擇了人工流產,因為她認為猶太復國主義的義務沒有空間容許一個孩子。

1921年連同她的姐姐Sheyna夫妻倆移居巴勒斯坦,並來到基布茲,由於她的領導能力,她被選為基布茲的代表出席以色列總工會(Histadrut)。

1924年離開基布茲,定居耶路撒冷前,夫婦在特拉維夫短暫停留,並有了兩個孩子,分別為兒子梅納赫姆(生於1924年)和女兒莎拉(生於1926年)。

1928年,梅厄當選為工作婦女理事會(Moetzet HaPoalot)書記,其後她有兩年多時間(1932年-1934年)於美國當使者。此間,梅厄夫婦開始分居,但從未正式離婚,其丈夫莫里斯於1951年逝世。

梅爾夫人從美國來到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巴勒斯坦,坐言起行地推行「獨立建國」。她以平民身份,在二戰期間四出奔走,遊說各國接納猶太難民。以色列立國前,她是負責和英國談判獨立建國的代表之一,態度越來越強硬,因為充份利用了猶太人被屠殺的慘劇,爭取道德高地。

建國之後(1948-1978)

外交才幹

以色列國正式成立後,阿拉伯聯軍立刻進攻,梅厄夫人臨危受命出訪美國,號召在美猶太人為復國運動捐款。事前猶太人代辦處財長估計,募捐最多只能募集八百萬美元,但梅厄夫人最終募集了驚人的五千萬美元,悉數用於購買軍火。當時以色列軍備並未如今日先進,這批軍火,對以色列國的生存,有極關鍵的作用,梅厄夫人因此得到軍隊極大尊敬。[1]

在這期間,出於工作需要,梅厄夫人將自己原本的(其丈夫的)姓氏梅爾森(Meyerson)簡化為猶太語化的梅厄(Meir),意為「發光」。

總理生涯

1969年,時任以色列總理列維·艾希科爾突然去世後,梅厄夫人繼任為以色列總理。 1972年,慕尼黑慘案發生後,梅厄夫人指示以色列情報特務局(The Mossad,俗稱摩薩德)發起了著名的「上帝的復仇行動」(也稱「天譴行動」),對涉入事件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高層成員進行報複式的全球追殺,最後成功暗殺了絕大多數的目標成員。 1973年10月,梅厄夫人帶領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取勝。她於12月勝出大選,續任總理。然而翌年她以「五年任期對我而言已十分足夠,並且沒有能力繼續背負重任」為由辭職。 梅厄夫人是著名的吸菸愛好者,在公開場合常常菸不離手。

晚年及逝世

1978年12月8日,梅厄夫人因患淋巴癌不治在耶路撒冷逝世,享年80歲。其遺體安葬在當地的赫茨爾山上。

參考文獻

  1. [1], 誰是「真男人」?由以色列的梅雅夫人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