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腳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柑橘腳腐病
發病橘樹根頸部皮層死亡,引起樹勢衰弱,嚴重時可致整株死亡。有時也可侵染樹冠下部的果實,在發生澇害後果實可受嚴重為害。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柑橘腳腐病
拉丁學名:Phytophthora parasitica(Dastur)
別 稱:裙腐病(樹幹)、褐腐病(果實)
病原中文名:寄生疫黴菌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柑橘
主要為害部位:根
發病症狀
該病一般發生在柑橘根頸部的皮層。有時在黃熟期的果實上也會發病。在高溫高濕條件下,7~8月份感病的柑橘根頸部常會出現不定形的病斑,病部皮層腐爛呈褐色,有一股明顯的酒糟氣味,並流出膠液;在條件適宜時病斑會迅速蔓延,致使柑橘主幹基部腐爛,嚴重時可使根頸部皮層全部壞死,導致整株枯死;感病較輕的柑橘樹也能結果,但病菌侵入果實後,病果會有惡臭,當濕度較大時果上會出現一種白色的細霉,帶病貯藏的果實也有可能發病,降低果實品質。
該病縱向擴展速度大於橫向擴展的速度,向上可蔓延至主幹離地面60~70厘米。發病初期僅危害表皮,後擴展至形成層及木質部,外界條件適宜時可多次感染,在受害植株發病的相應方向出現黃葉禿枝現象,常造成大量開花結果、落果、果小、味酸和早黃。[1]
發病條件
該病多在3月下旬開始發病,7月是發病高峰期。一般橘苗定植過深、土壤黏重、酸性重,以致排水不良,加上施肥粗放而燒傷根頸皮層等,均有利該病發生,在柑橘品種中甜橙類感病最重,紅橘和溫州蜜柑類次之。病苗由蟲傷、凍傷、機械損傷等傷口處侵入,也可由皮孔、氣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在低溫下潛伏期較長,在中溫高濕條件下,4~5天即可出現症狀。
病原及病原
為鞭毛菌亞門的疫菌,主要是寄生疫黴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Dastur.]和褐腐疫黴菌[P.citrophthora(R.etE.Smith)Leno.]。有些地方(如湖南、四川)認為也可由半知菌亞門鐮刀菌[Fusariumspp.]引起。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砧木(如枳、酸桔、枸頭橙、香水橙等砧),地勢低洼果園忌用甜橙作砧,並適當提高嫁接口位置。
2、定植勿過深,覆土勿超過根頸,中耕勿傷及樹皮,雨後清溝排漬,不施未腐熟肥料,防好天牛等蛀干害蟲。
3、及時刮治病樹。先扒開根頸部土壤,然後小心刮除病部及邊緣無病組織(0.5~l厘米寬)並收集處理好,隨即刮部塗藥l~2次(隔7天1次,必要時2~3次)。藥劑可選用843康復劑原液,或72%普力克水劑,或70%百德富可濕粉,或25%甲霜靈可濕粉150~200倍液。待刮部傷口開始癒合填回新土或毒土(上述各藥按土壤重量0.5%~1%配成)或填土-淋灌30%土菌消500~l000倍液2~3次(3~5千克藥液/株)。[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