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柘城縣安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柘城縣安平鎮位於柘城縣西南部,距縣城19公里,地處鹿淮柘太四縣交界處,東南與周口市鹿邑縣高集鄉相連,南與周口市鹿邑縣唐集鄉毗鄰,西與周口市太康縣張集鎮相鄰,北與李原鄉隔渦河相望。素有商丘市「西南門戶」之稱。商周公路貫穿南北,渦河橫貫東西,是豫東地區主要農副產品及各類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之一。安平鎮總面積87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142個自然村,378個村民組,耕地面積7.7萬畝,農戶19632戶,總人口71894人(2012年)。該鎮屬省重點貧困鄉鎮。安平鎮代碼:411424105。[1]

中文名稱:安平鎮

別 名:安平集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河南省柘城縣

下轄地區:35個行政村,142個自然村,378個村民組

電話區號:0370

郵政區碼:476200

地理位置:商丘市西南部(柘淮鹿太四縣結合部)

面 積:87平方公里

人 口:71894人(2012年)

方 言:中原官話—商阜片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豫N

歷史名人:劉慎、王虎變、王荊耀

特色名:吃雞爪麻花、煸炒雞

特 產:王氏明流子酒

歷史沿革

安平鎮歷史悠久。相傳,漢末此處逢集,以買賣公平,交易平安,商賈呼稱安平集。據明朝王家輔墓銘志載「古為陳(今淮陽)宋(今商丘)通衢,上官往來,民苦廬舍之役,公與安平集之北隅創蓋官亭......」可見安平在明朝時即為一方大集鎮。

安平鎮在歷史上曾兩次建縣。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上記載:「渦水又東經安平縣故城北......。」《陳留風俗傳》上說:「大棘鄉故安平縣也。」清光緒二十二年版《鹿邑縣誌》記載:「安平縣在縣治西北七十里......集(安平集)之西南又確有廢城遺址也。」可見安平古時曾經設縣。第二次設縣是1948年秋,為了消滅郭磬波土頑武裝,鞏固新政權,保衛勝利果實,中共豫皖蘇二地委決定,劃出鹿邑西北部楊湖口、趙村、玄武、安平、李原、黃集六個區設置安平縣,縣治駐玄武集。1949年4月長江以北解放,安平縣即行撤銷,隸屬於鹿邑縣。1954年9月由鹿邑縣劃歸柘城縣,設置為柘城縣十一區,轄王堂、靳閣、大梁莊、安平、大宋莊、蔡窪、羅莊、鐵關、丁口、王營10個鄉。1955年設安平區。1956年調整為安平中心鄉,輔導羅莊、後崗、李樓3鄉。1958年建立安平人民公社。1962年調整為安平區,轄鐵關、靳閣、梁堂、尚廟、王堂、後崗、張橋、安平8個公社。1964年9月調整為人民公社。1978年8月安平人民公社劃分為安平人民公社和鐵關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鄉。1997年10月撤鄉建鎮。2005年12月鐵關鄉撤銷合併於安平鎮。

農業發展

農村產業結構得以調整。近幾年來,安平鎮狠抓了以打井配套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打機井 110眼,修復舊井80眼,農業結構、種植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2001年,全鎮種植棉花2.6萬畝,獲柘城縣棉花生產一等獎,被譽為「豫東棉鄉」。

2002年,投資50萬元建立了梁堂村500畝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優質小麥面積大幅度增加。畜牧業生產呈現快速發展勢頭。鎮黨委積極為農戶協調貸款,落實資金,發展養殖業,湧現出了一批養殖專業戶。 目前,全鎮有養牛專業村4個,養豬專業村6個。大牲畜年末存欄1.2萬頭,豬年末存欄1.6萬頭,羊年末存欄2萬隻。

經濟發展

安平鎮2001年工農業總產值2.4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0元,財政收入300萬元,人口自增率7‰,國內生產總值(GDP)1.6億元。近幾年來,安平鎮榮獲「省社會總產值超億元鄉鎮」、「市黨員電教先進工作單位」、「市支持駐村工作先進黨委」、「縣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縣科技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私營經濟發展迅速。鎮黨委、政府把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研究制定全鎮個體私營經濟的具體措施,並把目標層層分解,責任到人,出台了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營創寬鬆環境。目前,全鎮共有50萬元以上項目6個,5—49萬元項目26個,個體工商戶500戶。2001年安平鎮被評為柘城縣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

視頻

罕見一幕:在建高樓瞬間坍塌,網友:豆腐渣工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