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簡介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和駐操營鎮。柳江盆地內分布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質地層,具備三套地層、三大岩類、六大不整合面、眾多古生物化石以及豐富的地質構造現象和地貌類型,系統完整記錄了25億年來地理環境變遷、地殼演化、生物進化的歷史,被學術界譽為「 地學百科全書」 。主要特色為古生物化石、地層遺蹟、岩溶地貌、花崗岩地質地貌,號稱「 地球地質博物館」 、「地學研究的實驗室和自然博物館」。2002年,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被批准建立,是中國第二批33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1]。地質公園及其外圍有岩溶作用形成的溶洞、象鼻山、天井、石崖、溶溝等等,有流水作用形成的跌水、離堆山、河流階地等等,有海洋地質作用形成的海蝕拱橋、海蝕崖、海蝕溝槽、海蝕洞穴、海蝕海積階地、波切台、大潮坪等等,以及其他地質遺蹟。可概括為:距今25到16億年間混合花崗岩構成北戴河、山海關旅遊區的地質背景,距今5.4到2.5億年間古海洋沉積的石灰岩形成象鼻山、溶洞等岩溶地貌,距今2.5億到6500萬年間中生代花崗岩山體形成山地旅遊景觀,現代海洋地質作用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沿海沙丘和瀉湖,以及各種海蝕、海積地貌景觀。
1869年,李希霍芬來柳江盆地開展煤田地質調查,1919年,劉季辰、葉良輔等人建立亮甲山組層型剖面,1922年,德國地質學家馬底幼在柳江盆地研究柳江灰岩、砂岩。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60周年大會在北戴河召開並考察柳江盆地。1993年,第30屆世界地質大會將柳江盆地作為專程考察路線。2000年,第六屆國際古植物學大會在秦皇島舉行。柳江盆地是大中專院校地質、地理、資源、環境、工程建築等專業的實習基地,是中國地質類高校教育實習基地及地學科研單位研究基地,又被稱為「地質教育第二課堂」、「哺育地學人才的搖籃」。1923年,北京大學地質系孫雲鑄率楊鍾健等五名學生來柳江盆地開展野外地質實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等70多所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在秦皇島開展專題研究和教學實習。曾來柳江盆地的知名研究人員有李希霍芬、翁文灝、丁文江、孫雲鑄、劉季辰、葉良輔、馬底幼、黃汲清、程裕淇、張文佑、陳國達等等。
2005年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布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等17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通知》(國辦發〔2005〕40號)[2],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於新建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等17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意見,並予發布。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此新建。
視頻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柳江國家地質公園正式建立,新浪,2002-09-09
-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布河北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等17處新建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通知 國辦發〔2005〕40號,中國政府網,200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