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柵欄(然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柵欄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柵欄》中國當代作家然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柵欄

約莫七八平的一小塊柵欄小巧精緻,柵欄里的幾畦春韭在艷陽下泛着黃綠色光澤,嬌嫩的似乎能掐出水來。土地黝黑潮濕,地塊的一角放着兩隻小水桶還有一隻鐵皮噴壺,一位老者蹲在地里,手邊放着樹枝、秫秸杆、還有細鐵絲,正在專心地修補着柵欄。柵欄呈長方形,根部埋在土裡,周遭的中部橫夾了一圈較粗的樹枝,樹枝用細鐵絲穿透綁緊。端詳着自己的傑作,老者好像還有些不滿意,不時彎下腰來在柵欄的稀疏處塞進幾根樹枝和秫秸杆。看得出,柵欄根部一圈呈現出好看的菱形樣,這架勢,不是在農村伺弄過菜園子的老把式,還真整不出這樣的柵欄來。    老者抬頭的瞬間我認出他來了:    「呦呵,你這個公安局的大領導退休不好好呆着,咋想起種地來了。」    他拍拍手上的泥土俏皮地答道:    「從小在農村慣了,閒來無事怪想念那段日子的,這不,我是不看結果,享受的是過程。」    我們會心的一笑,是呀,過去的日子雖苦,吧咂吧咂能沁出淡淡的甜味。    記得小時候家居在京包線上的一個小火車站。過來人都不會忘記,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正是那段難熬的吃不飽肚皮挨餓的苦日子。為了自救,鐵路家屬區內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房鄰左右開墾出小片荒種上莊稼和菜蔬。為了標註自己的圈占範圍,每家每戶都會用柵欄攔起來,種植莊稼的,柵欄稀疏些,能區分地域即可;種植菜蔬的,柵欄稠密些,為的是防止家禽鑽進來搗亂。經常在柵欄里看着小苗出土、開花、結果;看着大人在柵欄里澆水、除草、間苗,每當吃到成熟的玉米,新鮮的菜蔬更是滿心歡喜知足。    人們在精心伺弄守護着自己的柵欄,在那個物質奇缺的年代,有錢也買不來吃喝,一棵白菜,一個蘿蔔,幾塊紅薯,就是不挨餓能吃飽的短暫幸福。人們把白菜幫蘿蔔櫻都曬乾了存起來,到冬天,用開水焯焯鹽水拌拌就是好菜。柵欄里飛舞着花蝴蝶,柵欄上爬滿豆角秧,柵欄上落着紅蜻蜓,柵欄,就以這樣的初始印記刻在腦子裡。    下鄉的那段時光更是與柵欄相伴,老鄉們把大秋作物的秸稈,剪枝後的樹枝,上山割回的荊條弄回家在院子周圍跺起來,形成了家家戶戶的天然柵欄。這可是整個冬天做飯取暖的燒柴,開春了,柵欄也不復存在了。誰家的柵欄高大,就證明誰家勤謹有勞力,鄉鄰們相互間借柴燒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在那個年代,生產隊果園剪下的樹枝、秋後的高杆作物也是按戶分的,上山割荊條那就是憑本事吃飯了,上級分配給知青點的少許煤炭那可是人見人愛的好東西。現在的人愛描繪個什麼炊煙裊裊的景象,現實中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做飯的時候煙熏火燎的眼睛都睜不開,屋頂都熏得黑黑的,現在想起來都難受。相比起來,樹枝、荊條、茬根是硬柴火,耐燒,人們惜留着冬天燒炕用,秸稈樹葉荒草什麼的,火一燎就成灰了,一頓飯下來得燒好大一堆。    原籍北京,從小到大沒少回去。說起柵欄,北京的大柵欄(shila讀音石蠟)可算有名。那裡聚集着京城眾多的老字號,歷史悠久也是老北京的標記。既然是京城,古今都把維持治安放在首位,從明朝建都起,為了防範雞鳴狗盜之徒,官府把百姓居住地都用柵欄攔起來。柵欄門晨開晚關,頗像今天的群防群治。由於效果顯著,到了清朝還沿襲並加強了這種措施,於是乎京城上下泱泱幾千個柵欄。大柵欄地區是有名的商業區,比起別處的木柵欄,這裡的鐵柵欄更大更結實,於是,人們習慣的把這個地方叫做大柵欄。即使到了今天,區區三百多米長的街道也是老北京的一道景點,那個標誌性的鐵柵欄至今猶存。    柵欄,無論何種材質,原始還是當今,起到的作用是一樣的。可能柵欄不夠堅固,逐漸演變成圍牆或者城堡,由透明變成遮擋。縱觀華夏古今,進入眼帘的家家戶戶,村村寨寨,古城古堡,何以不是一個個透明與不透明的柵欄組成。即使現代的樓宇小區,也是偌大的鐵柵欄圈定,高檔的別墅更是在大柵欄內套裝美觀的小柵欄以示區別。時過境遷,除了在質樸的小山村能看到山荊樹枝堆起的柵欄外,人們大都把柵欄變成了院牆把自己封閉在裡面,甚至在牆頭沾上了尖利的玻璃碴子。    柵欄,標定的範疇具有權威性,是一種尺度也是一種規矩,是一種劃分更是一種象徵,惡意的侵占,哪怕是犄角旮旯往往也會出現爭端。中國史上曾有過「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美談,更不乏為地埂、房檐、滴水線爭得你死我活的範例。    柵欄,古今同,中外同。斯巴達克斯在古羅馬高大恐森的角斗場內血腥野蠻拼殺的時候,中國的皇帝更喜好在自己高牆宮殿的酒池肉林中享受。城堡城牆土圍柵欄,庶民百姓達官貴人,生活在柵欄里,保護着既得利益,劃定着領地範圍,宣示着歸屬所有。如果說附着在文字上的『四至』代表着小家子氣的地盤勾畫,那麼國家間的界樁(碑)標定無異已經升格,成為值得去你死我活拼殺的領地保衛戰。在某種程度上講,柵欄,已經超越了它本身的含義,成為了百姓的心結,成為一個民族的心結,成為一個國家誓死捍衛的標誌。    居住的小城在塞外,人們常說的關內關外,塞內塞外又將如何劃分呢。遙望起伏騰飛在莽莽群山中的長城、敵樓、垛口,心中有了答案。是的,長城就是界限,蜿蜒在華夏大地上的萬里長城,就是炎黃子孫抵禦外虜的雄關柵欄,是普天下最大的柵欄。從秦始皇修建長城初始,歷朝歷代均有維修擴建,到了明朝更是大規模的整修。這個橫亘在中華大地上的巨型柵欄,有着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但是,最終這個柵欄被起義軍衝破,被大漠鐵騎衝破,到了清代,這個柵欄終結了它的歷史使命。史上有『明修圈清修廟』一說,看來,修建堅固的長城柵欄不如拆除心中的藩籬,或許避暑山莊的『外八廟』就是拆除內心柵欄的佐證。    居住的小區綠化堪稱一流,不論物業怎樣的嚴苛要求,花池苗圃的空隙內總是屢見不鮮的出現『小菜園』的身影。這其間,小菜園被各種精緻的小柵欄圍擋着,有的小柵欄精美的就像藝術品,弄的管理人員左右為難。其實這就是一種情結,就是一種回歸的念想,真真兒有一位被孩子從農村接到城裡盡孝的老者,就因為受不了被拆除了柵欄,賭氣又回到小山村的事實。

不妨向本文開始的那位領導同志學習,或租或借一塊田,自耕自種回田園,上溯三輩皆農家,柵欄裡面頤天年。

[1]

作者簡介

然野,用文字掃描記錄山水自然,生活的點滴五味雜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