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樹隙的光影(張雨民)

​​ 樹隙的光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樹隙的光影》中國當代作家張雨民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樹隙的光影

無論坐高鐵、開私家車來到南嶽的觀光客,還是騎變速車、步行到南嶽的驢友,你們都來晚了。你們都已經錯過了那個綿延三四十里綠化帶進入南嶽的時代。

綿延三四十里還只是個裡程概念如果說這三四十里夾道全是一個人雙臂合抱般粗的松樹、桂樹相間,行走其間,抬頭不見雲天,特別是在秋天,桂花香透十里外,與這陣勢比較起來,今天人們栽了幾排弱不禁風的小樹就在電視、報紙上宣傳的綠化帶,簡直就弱爆了。當然,老漢不能說現代人厚顏無恥,只能說,他們生不逢時,沒見過大場面

這就是昔日人們進入五嶽獨秀南嶽所感受到的歡迎儀仗。由一萬七千多株古木組成,路側還有大小兩棵松樹,一俯一仰,低徊顧昐,如母子之相依,因名抱子松,又名龍頭松。

唐代狄煥有《詠南嶽徑松詩》,曰:「一陣雨聲歸岳嶠,兩條寒色下瀟湘。客吟晚景停孤棹,僧踏青松徹上方。」這個狄煥,是個官二代還是官三代有待考證,但有一點無需質疑,他是唐宰相狄仁傑的後人,他沒什麼知名度,但狄仁傑讓電視劇炒紅了,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狄煥曾經在南嶽隱居。

想想走在蔽日遮天的林蔭大道上進入南嶽,以單反相機在龍頭松前留下五秀獨秀之山的第一張照片,臥槽,真真的極好。

這條壯觀的綠化帶似乎在唐代就形成了規模,但又有史料說夾道古松為五代十國楚王馬殷所植,大約馬氏是在原有綠化帶基礎上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培復吧。反正最早誰種的不知道,既然扯上個大幹部,功勞就記他名下了。大約現在的地方官員也這麼想的,上任一地,先把顯眼的、裝門面的城市主幹道重新換個裝。

據《南嶽志》記載,馬殷還做了件功德,重建了彌陀寺,改名報國寺,即今天人們見到的祝聖寺。老漢翻史料發現,這條進入南嶽的主幹道大綠化帶也有過興廢與變臉。自唐修,五代培復,為松林大道。明代有段時間松樹毀掉了一些,湖南學憲韓陽捐錢補種,松樹與桂樹相間,成了松桂大道。清末又進行了一次大的種植,仍然又恢復為松林大道。如今到南嶽的人,你們進入南嶽的路寬多了,平坦多了,但你們不是走在連綿的古松間,你們走在有速度而無風景的107國道上,已經無法慢下來。

[1]

作者簡介

張雨民,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