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雨聲》是英國作家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的作品。

作品

1
徹夜的抽打泛濫於陽台上的
木板。我一無所思地陷入
它漫長的勞累里,然後意識到
滴水的檐槽和光,並對自己說些
有關死者的無足輕重的套話
例如「人們會想念他」和「你要忍耐住」

2
那有可能是佩雷德爾基諾雜草叢生的
潮濕花園:從殘冬的
陰沉里望出去的幻境
被柑橘和伏特加的清澄照亮,
在那裡寬厚而又嚴厲的帕斯捷爾納克
毫不猶豫地向自己作交待。

「我有欠下一大筆債的感覺,」
他說(據記載),「這麼多年來
只寫些抒情詩和搞翻譯。
我感到有某種職責……時間在消逝
儘管它有很多過失,卻比早年
更有價值……更豐富,更仁慈。」

也有可能是雅典街的融雪
和水坑,在那裡威廉。阿爾弗雷德站在
潮濕的門階前,想起了那位在六十歲時
逝去的朋友。「寫了《夏潮》之後——註:指羅伯特。羅厄爾
將會有一次深化,你知道,某種
更充實的東西……哎好啦,再說一聲晚安。」

3
檐槽是一片水的劉海而夏天的
傾盆大雨持續鞭打:你浸泡在運氣里,
我聽到他們說,浸泡、浸泡、浸泡在運氣里。
還聽到那洪水,它從下面上漲
叫價和預示吉兆如一件傑作
或像起了一個溢出自身的名字。 [1]

寫作特點

希尼的詩作純樸自然,奔流着祖輩們的血液,散發着土地的芳香, 繼承了愛爾蘭文學的優秀傳統,以極富感情色彩田園抒情詩見長。 希尼的詩歌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蘊豐富的哲理於日常生活,而且他還對古希臘和英國的史詩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紹,從而拓寬了現代詩的表現領域。 他以一種帶有現代文明的眼光,冷靜地挖掘品味着愛爾蘭民族精神。他雖有學院派的背景,卻絕無學院派的那種孤芳自賞情調。 他在12本詩集中,描摹愛爾蘭的鄉村生活,歌頌土地、自然、古老的道德,思考愛爾蘭複雜的歷史與政治衝突,並試圖在作品中,喚醒人們對寬容與和解的認知。和他的前輩、愛爾蘭詩人葉芝一樣,希尼的名字是和他的祖國愛爾蘭分不開的,而和葉芝一樣,他樸實而深厚的詩歌,能夠抵達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廣大人群。[2]

作者簡介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生於愛爾蘭北部德里郡毛斯邦縣一個虔信天主教、世代務農的家庭。希尼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詩學專家。199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諾貝爾獎演講《歸功於詩》(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詩論。希尼把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2000)譯成現代英語,轟動一時。是公認的當今世界最好的英語詩人和天才的文學批評家。1966年,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現代文學講師,親歷了北愛爾蘭天主教徒為爭取公民權舉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亂。 2013年8月30日,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逝世,終年74歲。[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