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桉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桉葉(中藥材)

桉葉,中藥名。為桃金娘科植物藍桉EucalyptusglobulesLabill.的葉。分布於廣西雲南四川等地。性寒味苦、辛,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感冒,高熱頭痛,肺熱咳喘,百日咳,脘腹脹痛,腹瀉痢疾,鈎蟲絲蟲病,瘧疾,風濕痛,癰瘡腫毒,濕疹疥癬,燒燙傷,外傷出血。[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桉葉

拉丁學名:Eucalyptus robusta

別稱:大葉桉、桉樹、大葉桉樹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木蘭綱

亞綱:薔薇亞綱

目:桃金娘目

科:桃金娘科

亞科:細籽亞科

族:細籽族

屬:桉屬

種:桉葉

拼音名:ān Yè

藥理介紹

中華本草》:桉葉

出處

出自李承祜《生藥學

各種名稱

  • 中藥名:桉葉
  • 拼音名:ān Yè
  • 英文名:Leaf of Tasmanian Bluegum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
  • 別名:桉樹葉、藍桉葉、羊草果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藍桉的葉。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采,一般鮮用;或製成桉葉油使用。

原形態

常綠大喬木。樹皮灰藍色,往狀剝落;嫩枝略有棱。幼嫩葉對生;葉片卵形,基部心形,無柄,有白粉;成長葉片革質,披針形,鐮狀,長15-30cm,寬1-2cm,兩面有腺點,葉柄長1.5-3cm,稍扁平。花大,白色,徑約4cm,單生或2-3朵聚生於葉腋內;無花梗或極短;萼管倒圓錐形,長1cm,寬1.3cm,表面有4條突起稜角和小瘤關突起,被白粉;帽狀體稍扁平,中部為圓錐狀突起,比萼管短,2層,外層平滑,早落;雄蕊多數,長8-13mm,多列,花絲纖細,着生於花葯中部,花葯橢圓形,闊耳狀縱裂;子房與萼管合生,花柱長7-8mm,粗大。蒴果半球形,有4棱,寬2-2.5cm,果緣平而寬,果瓣不突出。果期夏季及冬季。

生境分布

  • 生態環境: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栽培、常作行道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最喜光樹種,喜冬無亞寒,夏無酷暑的氣候,能耐-6℃短期低溫。在疏鬆、肥沃、濕潤的酸性或微鹼性土壤上生長迅速,在鈣質紫色土上或瘠薄幹燥的土壤上則生長不良。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容器育苗栽種。一般在2月蒴果微裂時採下果實,經曝曬數日後種子會自動脫出,枚藏備用。100kg果實,得種子1-1.5kg,選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圃地。撒播或條播,播後保持土壤溫度,播後7-10d即可大量出苗。待苗長到5-8cm時,選健壯植株移入容器中培養,當苗高40-50cm時,可移栽造林。定植密度可採用1m×2m、2m、×2m、2m×3m。造林選在陰天或細雨天最好。

田間管理

造林後1-2年內,可採取封山育林的方法,每年鬆土除草,並結合追肥1-2次,在具有灌溉條件的地方,旱季要進行灌溉,雨季要注意排除積水,這樣可加速苗木的生長。後期的管理應於每次採收枝葉後,進行淺中耕除草,追施腐熟人畜肥或尿素。

病蟲害防治

立枯病,在通風不良和高溫高溫的天氣里,幼容易發生。通過對苗地採取通風透氣,排水隆溫措施,可降低發病率。發病期間,可噴施敵克松500-800倍液或8:2草木灰石灰粉。鄭葉蟲,危害嫩葉,可用0.1%敵百蟲噴射葉面。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呈鐮刀狀披針形,長8-30cm,寬2-7cm;革質而厚;葉端尖,葉端尖,葉基不對稱,全緣;葉柄較短,長1-3cm,扁平而扭轉。表面黃綠色,光滑無毛,有多數紅棕色木栓斑點,對光透視,可見無數透明小點(油室)。羽狀網脈,側脈末端於葉緣處連合,形成與葉緣相平行的脈紋。揉之微有香氣,味稍苦而涼。

以葉大、完整、梗少、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鑑別

  • 葉橫切面:表皮細胞呈長方形,外有較厚的角質層,下上表皮均有深陷氣孔。葉肉部位上下表皮內側各有2-4列柵欄細胞,而以上面較為明顯;海綿組織3-4層類多角形細胞,其間有大型深生油室,直徑120-260μ,破損的油室則充滿了色素物質;此外細胞中尚有草酸鈣簇晶及方晶。中脈寬主扁,維管束為外韌型;木質部極為發達,幾成環狀;韌皮部狹窄,細胞中含有方晶或棕色物質。維管束周圍有2至多層中柱鞘纖維,壁厚。纖維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方晶,形狀晶纖維。中脈上下表皮內側各有5-6列厚角細胞。側脈維管束的上下二側可見有強木化的纖維束,占葉肉的全部組織,此處葉肉部無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
  • 粉末特徵:淡綠色。①表皮細胞多角形,壁頗厚,外被極厚的角質層。②上下表達皮都有氣孔,副衛細胞6個以上,深陷於表面之下。③油室眾多,直徑120-260μm;破損者可見木栓細胞充填於內。④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至25μm,並有方晶,有時形成晶纖維。

化學成份

自葉中分離到大果桉醛(macrocarpal)A,B,C,D,E[1],正三十三烷-16,18-二酮(n-tritriacontane-16,18-dione)[2],葉和花蕾中含有藍桉醛(euglobal)Ⅰa1,Ⅰa2,Ⅰb,Ⅰc,Ⅱa,Ⅱb,Ⅱc[3],Ⅲ,Ⅳb,Ⅶ,Ⅴ[5],葉中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ol即quercetin),槲皮甙(querictrin),芸香甙(ru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素葡萄糖甙(quercetol-3-glucoside)[6],以及沒食子酸(ga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龍膽酸(ga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7]。葉面的蠟中含有5,4-二羥基-7-甲氧基甲基黃酮(5,4-dihydroxy-7-methoxy-6-methylflavone),白楊素(chrysin),桉樹素(eucalyptin),8-去甲基桉樹素(8-demethyleu-calyptin),及4,5-二羥基-7-甲氧基-6,8-二甲基黃酮(sideroxylin)[8].葉中的按髮油主含桉葉素(cineole),另有丁香烯(caryophyllene)[9]。樹皮和木質部中分離到三十三烷-16,18-二酮,3-O-甲基並沒食子酸-4-鼠李糖甙(3-O-methylellagic acid-4-rhamnoside),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及並沒食子鞣質(el-lagitannin)D-1、D-2、D-6、D-13[10]。

藥理作用

用柱層析法從藍桉中分離出一種物質,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制作用,在試管內對破傷風桿菌及白喉桿菌毒素有解毒效力。家兔皮下注射此物質0.2mg/kg後,兩周內未見毒性反應。桉葉的水提取液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副傷寒桿菌的氧消耗及其琥珀酸脫氫酶活性,此抑制作用與革蘭氏反應無關,但與藥液濃度成正比。藍桉中提出的桉葉油(Oleum Eucalypti)在6%以上的濃度,試管內能抗結核桿菌(H37Rv),用於10餘例肺結核患者(吸入或氣管滴入)亦有一定療效。藍桉葉浸劑和桉葉油可作為吸入劑用於呼吸系疾患,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患者內服後有祛痰作用,哮喘時既可內服又可吸入。桉葉油及藍桉葉浸劑尚可用於某些皮膚病,並作為創面、潰瘍、瘺管的沖洗劑。桉葉油內服後有驅鈎蟲作用,其鞣酸有輕度收斂性質,其揮髮油有驅風作用,揮髮油從消化道吸收,部分由呼吸道排泄。此外,桉葉油尚可用作除臭劑及神經痛患者的鎮痛藥,有人認為藍桉葉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毒性

曾有報道桉葉油中毒29例,其中7例死亡。致死量最小的僅3.5ml,但也有服至30ml而得以恢復者。中毒症狀為上腹部燒灼感、噁心、嘔吐、眩暈、乏力、皮膚蒼白或青紫、四肢發冷、脈搏細速、昏沉欲睡,甚至譫妄、涼厥。病人呼氣中有強烈的桉葉油氣味,可持續1-2天,有時尿、糞中也有氣味。部分敏感患者對常用量亦可引起皮炎。

性味

味辛;苦;性寒

歸經

歸肺;胃;脾;肝經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化痰理氣;殺蟲止癢。主感冒;高熱喘咳;百日咳;脘腹脹痛;腹瀉;痢疾;鈎;絲蟲病;瘧疾;風濕痛;濕疹;疥癬;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調敷衍;或搗敷或用桉葉油塗檫。

附方

治腸炎下痢=

桉葉、馬齒莧、地錦草、茶葉。煎湯服。

治關節疼痛

桉葉、香通、松節、骨碎補。煎湯服。

治膀胱炎,小便下血疼痛

桉葉、石葦、海金砂。煎湯服。(①-③方均出《四川中藥志》)

治疥癬

桉樹葉煎水洗。(《雲南中草藥》)

治流腦、流感、鈎蟲病

桉樹葉三錢。水煎服,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藥》)

治神經性皮炎,癰瘡腫毒,麻風潰瘍

桉樹葉適量,煎水外洗。(《文山中草藥》)

治腮腺炎,結膜炎

桉樹葉三至五錢。煎服。

治皮膚濕疹

桉樹葉熬膏外敷。

治燒燙傷,外傷出血

桉樹葉研粉撒傷部。(⑦-⑨方均出《雲南中草藥選》)

臨床應用

預防麻疹

用按樹葉50斤,加水350斤,煎成150斤。3個月至 1歲,每次 1食匙;2-4歲每次2食匙;5歲以上,每次3-4食匙;均日服3次,共服9天。計觀察267人(其中有接觸史的兒童160人),經2個月,出疹者16人,占有接觸史人數的10%,占易感兒童人數6%。在同時期另用胎盤粉糖漿觀察30人,其中有接觸史者22入,服藥後3-9天先後出疹者共19人,占有接觸史人數的86%,占易感人數63%;再用紫草根、甘草複方煎劑觀察15人(有接觸史兒童 11人),服藥後9天仍出疹者10人,占有接觸史人數91%,占易感人數66%。因而認為桉樹葉對預防麻疹似有一定效果。

治療鈎蟲病

取雲南普洱縣產的桉樹葉,陰至半干。每次1市兩,切碎加水浸沒,煮3小時左右,過濾濃縮至50-60ml。於飯前1次服下,不加瀉劑。治療鈎蟲病患者(7-20歲學生)206例,治療前均經鹽水漂浮法找到鈎蟲卵;服藥後15日用同法複查175人,結果陰性105人,陰轉率60%。服藥後個別病例出現頭疼及腹部不適,但在次晨即行消失。

治療細菌性痢疾

應用15%桉葉煎劑對70例菌痢行保留灌腸,每天1次,每次100ml。觀察結果,大便次數恢復正常平均4.7天,腹痛、里急後重及膿血便消失平均3-4天。其中36例患者經糞便培養分離出弗氏痢疾桿菌,治療後1天陰轉者10例,2-5天者15例,6-10天者7例,11-17天者4例。又應用50形桉葉煎劑內服,日服3次,每次40ml,10天為一療程;治療10例急性典型菌痢,平均糞便培養轉陰時間為3.3天。此外,用桉樹葉洗淨曬乾研粉,每次1g,小兒酌減,日服4次,治療一般腹瀉200餘例,全部有效。如遇重症腹痛劇烈者,可配合白芍、甘草、木香等止痛。

治療肺結核

  • 口服法:50%桉葉煎劑每次20-50ml,日服3次,連服3個月為一療程;如一般情況良好者,休息半個月,再服一療程。小兒和婦女可用桉葉糖漿(煎劑1000ml中,加單糖漿150-200ml)20-50ml,日服3次,連服3個月。如吐膿樣臭痰或伴有口腔炎者,並用10%桉葉煎劑漱口,可以清潔口腔,解除痰液臭味。治療浸潤型肺結核 11例,顯着進步3例,一般進步6例,無變化2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14例,顯着進步1例,一般進步6例,無變化4例,惡化3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進展期9例,顯着進步1例,一般進步4例,無變化2例,惡化2例。
    • 氣管滴入法:用1-2%的桉葉油,每次約10-20ml。試治10例,用藥後主要症狀迅速減輕或消失,痰菌轉陰,空洞逐漸縮小,經 1-2個月即趨向閉合。
      • 煙捲式吸入法:用一普通煙嘴(不用化學制的),放置少量棉花,將桉葉油滴在棉花上,即可吸入(不點火)。每次用藥0.5-1ml(純桉葉油),每日吸入3-4次,每次約 10分鐘,吸入時不可使藥液接觸口腔,以免刺激口腔粘膜。
        • 霧化吸入法:每次5ml,每日1次。

治療燒傷

  • 外用:用50%桉葉煎劑(加入20%甘油及1-2%苯甲酵)於創面塗敷或噴霧。先按無菌操作徹底清創,隨後用消毒棉球蘸浸劑均勻塗敷,或用噴霧器噴霧於全部創面上。刨面四周健康皮膚塗以0.1%硫柳汞酊或75%酒精。如採用創面暴露療法(或部分暴露),則每6-8小時在暴露創面上敷藥(或噴露)1次,至全部創面乾燥、結痂、無痂下感染及上皮化開始或自行脫痂為止。對於會陰及其周圍燒傷的病人,均採用暴露法,除局部使用桉葉煎劑外,於每次大小便後均以10%桉葉煎劑沖洗會陰,以保持局部清潔。
    • 口服:凡病人無休克或無消化道功能障礙者,可口服50%桉葉煎劑10-20ml,每日3-4次。對嚴重燒傷病人,在口服桉葉煎劑同時,應給予其他抗菌藥物。對Ⅱ度燒傷、面積在20%以下的成人患者,如經早期徹底清創處理,則僅給予桉葉煎劑口服即可;服至創面全部上皮化為止,一般需5-10曰。 Ⅲ度創面則視病人全身與局部的病情發展而定。共治療燒傷患者20例,燒傷面積自10%至82%;燒傷深度一般為淺Ⅱ度或深 Ⅱ度,其中有6例為Ⅲ度燒傷。經上述治療痊癒出院者19例,無1例發生休克或其他嚴重併發症。僅1例Ⅲ度燒傷面積達82%者死於綠膿桿菌敗血症。經觀察Ⅱ度創面使用桉葉煎劑後,一般在2-3日內即停止滲出,創面很快乾燥,癒合時間比無感染條件下自然癒合的平均時間為快。如無嚴重感染,癒合後不留瘢痕。

用於外科消毒、抗感染

局部外用:25%桉葉洗劑或10%桉葉油乳劑,用於沖洗傷口可代替鹽水及呋喃西林溶液;用於拆線消毒及傷口周圍消毒可代替碘酒、酒精。用於混合感染傷口換藥130例,能使分泌物減少、消失,並促進傷口癒合;綠膿桿菌感染傷口換藥13例,第1次換藥後綠色膿性分泌物即明顯減少,輕者3-4次,重者連續2-8次,綠色膿性分泌物消失,培養陰性。用於無菌切口拆線173例,有2例繼發感染,據分析與手術本身有關。以20%桉葉煎液或20%桉葉蒸餾液代替75%酒精供注射時皮膚消毒,共應用近20萬人次,未發現 1例皮膚感染。尚有用15%桉葉煎劑外用,治療深部膿腫(8例),各型創口感染(36例),急性瀰漫性腹膜炎(2例),急性蜂窩織炎(3例),唇癰(1例),外傷性創口(3例),均獲得一定效果。

治療黴菌性陰道炎

先用0.5%桉葉溶液沖洗陰道,再塞以有線桉液棉拴,12小時後自行拉出,每日1次,6天為一療程。如外陰有濕疹或瘙癢,可用桉油軟膏外搽。72例患者經 l-3療程觀察,治癒69例,無效3例,復發8例。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鮮桉樹葉陰乾後取 1.5兩,加水500ml,用溫火煎至250-300ml(1日量),過濾後分4次服。治療24例(其中急性陷窩性扁桃體炎9例,扁桃體周圍膿腫3例),服藥後局部炎症、主要症狀及白細胞計數均於2-7天恢復正常。[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