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頭鵑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棕頭鵑鳩小鵑鳩(學名:Macropygia ruficeps)共有8個亞種,體長30-32厘米。頭頂
和頭側為棕栗色,背上部及兩肩呈棕色,並綴有黑褐色的細橫斑紋。嘴爪平直或稍彎曲,嘴基部柔軟,被以蠟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質;頸和腳均較短,脛全被羽。棲息於多樹或多岩石的山區和農村。在岩縫、峭壁或樹木枝條上營巢。食物多是雜草種子、農作物種子和各類植物果實。分布於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多生活於海拔600米以上的山林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群島。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文萊、中國、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東帝汶、越南。中國僅有雲南亞種,分布於去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 [1]
中文學名 |
小鵑鳩 |
科 |
鳩鴿科 |
拉丁學名 |
Macropygia ruficeps |
屬 |
鵑鳩屬 |
別 稱 |
棕頭鵑鳩 |
種 | 小鵑鳩 |
界 | 動物界 | 亞 種 |
8亞種 |
門 |
脊索動物門 |
命名者及年代 |
Temminck, 1834 |
綱 |
鳥綱 |
英文名稱 |
Little Cuckoo-dove |
目 |
鴿形目 |
英文名稱 |
Little Cuckoo-Dove |
保護級別 |
無危(LC) IUCN標準 |
形態特徵
小鵑鳩 又叫棕頭鵑鳩,體形比斑尾鵑鳩小,體長32厘米。雄鳥頭頂和頭側為栗棕色,上背及兩肩的棕色稍淡,具少量黑褐色細橫斑,並且具有金屬綠色光澤。下背、腰部及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還綴有銹紅色。中央尾羽為棕紅褐色,沒有斑,外側尾羽為栗棕色而具有黑色次端斑,與斑尾鵑鳩不同,沒有灰色。翅膀大都為暗褐色。頦部、喉部近白色,其餘下體為棕黃色,胸部還具有寬的白色羽緣,形成顯著的白斑。胸側則雜有黑色的橫斑,尾下覆羽為深棕紅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但上背沒有金屬綠色光澤,胸部雜有較多的黑色。虹膜為珠灰色,嘴角褐色。腳和趾暗紫褐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長320毫米;嘴峰12-13毫米;翅140-151毫米;尾165-178毫米;跗蹠10-19毫米。 [2]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小鵑鳩為留鳥,廣布並常見於東南亞的亞高山森林。中國為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的罕見留鳥,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有時也出現於林緣和山腳平原,在森林中棲息覓食,也常常群起掠食附近稻田。 [2]
生活習性
通常成群活動。行動從容,遇到危險時總要停留片刻才起飛。叫聲低沉。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和嫩芽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7月。常成對營巢繁殖。通常營巢於林中樹上枝杈間或灌叢與竹叢間。巢主要由細枝和苔蘚等構成。每窩通常產卵1枚。卵的顏色為淡皮黃色,大小為29×21毫米。
亞種分化
小鵑鳩(8亞種)
小鵑鳩雲南亞種Macropygia ruficeps assimilis
小鵑鳩中南亞種Macropygia ruficeps engelbachi
小鵑鳩馬來亞種Macropygia ruficeps malayana
小鵑鳩婆羅洲亞種Macropygia ruficeps nana
小鵑鳩松巴亞種Macropygia ruficeps orientalis
小鵑鳩指名亞種Macropygia ruficeps ruficeps
小鵑鳩錫馬亞種Macropygia ruficeps simalurensis
小鵑鳩蘇門達臘亞種Macropygia ruficeps sumatrana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
種群現狀
這個物種分布範圍很廣,因此不接近物種標準下的弱勢閾值範圍(分布區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以下,棲息地質量,物種規模和分布區域碎片化)。物種數量趨勢是穩定,因此該品種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視頻
;
參考文獻
- ↑ | .The IUCN Red List.2012-02,引用日期2013-01-12
- ↑ [趙正階 .《中國鳥類志》 上卷 (非雀形目)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611]
- ↑ | .IBC Bird Collection ,引用日期2013-01-12
- ↑ | BirdLife,引用日期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