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鐵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森林鐵路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森林鐵路簡稱森鐵,俗稱窄軌鐵路,共有34條,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林業產地,是上世紀林區運輸木材的重要運送方式。
各地林業局下設森林鐵路管理處,負責森林鐵路的日常事務工作。森林鐵路一般都採用762毫米窄軌軌距,鋼軌類型為15公斤/米~24公斤/米。森林鐵路不僅為林業企業運輸生產服務,而且也要為林區人民的生活服務,兼辦一些公共客貨運輸營業,是林區人民的重要的交通工具。新中國鐵路事業的開拓者施錫祉帶隊赴東北牽頭設計修建了新中國的第一條森林鐵路。
森鐵優勢
森鐵屬於鐵路運輸體系,又有別於標準鐵路運輸。在木材運輸生產中獨具優勢:一是機車牽引量大,運輸載重高;二是消耗能源以煤炭為主,成本較低;三是適用於經營面積大,平均運輸距離長的林業局,可大幅度降低木材生產成本。
森鐵種類
由於東北、內蒙古林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是由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分子進行瘋狂的、掠奪性採伐的,其設備供應各異,造成了五花八門的局面,我們建國後基本處於「一窮二白」狀態,林業生產大部分設備是繼承下來的俄、日設備。當時機械設備有波蘭產的28噸外燃機、18噸外燃機、16噸外燃機、7.5噸內燃機,有輕型台車(運輸原木木材用),其中有普式、德式台車,還有板車、斗車(運輸煤炭砂石用)、守車(供車長和工作人員乘坐)、各種加工設備。
森鐵規範
1954年前,林區對森鐵線路、橋樑等強度要求不高,沒有嚴格統一的修築和養護標準,所修線路,曲徑半徑小,橋涵為臨時木結構短跨距,鋼軌採用舊式輕軌。軌枕採用1200×120×100毫米素材木枕,每公里敷設1500根。道碴材料為一般的河流沙。因此事故較多,線路基礎差,病害多而嚴重。1956—1965年,林業部先後頒布了《森鐵線路橋樑設計技術規範》、《整體工程范》。從此,林區的森鐵設汁、工程施工、維修養護從理論到實際,逐步走向了標準化正規化道路。干支線採用原木加工的1500×180 ×140毫米標準枕木,每公里敷設枕木1750—2000根。鋼軌採用15公斤新型鋼軌。道碴厚度為20~25厘米,道碴為河卵石或碎石。最小曲線半徑為80—100米。進入80年代,森鐵線路逐步向永久化、路基石碴化、軌枕水泥化方向發展。1985年,林區森鐵大橋全部建成永久性水泥橋。幹線全部為水泥軌枕。
機務配置
森鐵建成之初,機車包乘組由司機、副司機和司爐(又稱小燒)組成,司爐每隔四、五分鐘要用鐵鍬向鍋爐加一次煤。由於這些機車重心高,路基窄,有時線路保養跟不上,所以行車速度不快。技術速度是22公里/小時,計劃速度20公里/小時,最高速度25公里/小時。由司機自己把握,直道快點兒,22公里/小時,上坡、曲道慢點兒,20公里/小時。
基礎設施
森鐵通信設施是正常安全運營的保障,森鐵通信線路一般沿線路的走向架設。森鐵車站一般設有配車線,辦理接發、會讓、編解、調車、越行及客貨等運輸業務。
參考文獻
- ↑ 【愛我中華】中國智慧到底有多贊?,搜狐,2019-11-16
- ↑ 漢字之美--最美解析這些你熟悉的漢字,搜狐,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