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烏蘞莓 (葡萄科 烏蘞莓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烏蘞莓 (葡萄科 烏蘞莓屬植物))
目錄
烏蘞莓 (學名: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
是葡萄科烏蘞莓屬植物,草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無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鬚2-3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鳥足狀5小葉,中央小葉長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葉柄長1.5-10厘米,中央小葉柄長0.5-2.5厘米。花序腋生,復二歧聚傘花序;花序梗長1-13厘米,無毛或微被毛。果實近球形,直徑約1厘米,有種子2-4顆;種子三角狀倒卵形。花期3-8月,果期8-11月。
分布於中國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日本,菲律賓、越南、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300-250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叢。全草入藥,有涼血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效。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烏蘞莓
- 學 名: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
- 別 稱:烏蘞草、五葉藤、五爪龍、母豬藤、五葉梅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鼠李目
- 科 :葡萄科
- 屬 :烏蘞莓屬
- 亞 屬:凸棱亞屬
- 種 :烏蘞莓
- 變 種:尖葉烏蘞莓、烏蘞莓
- 命名者及年代:(Thunb.) Gagnep.,1911年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無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鬚2-3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鳥足狀5小葉,中央小葉長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2.5-4.5厘米,寬1.5-4.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7厘米,寬0.5-3.5厘米,頂端急尖或圓形,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每側有6-15個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微被毛;側脈5-9對,網脈不明顯;葉柄長1.5-10厘米,中央小葉柄長0.5-2.5厘米,側生小葉無柄或有短柄,側生小葉總柄長0.5-1.5厘米,無毛或微被毛;托葉早落。
花序腋生,復二歧聚傘花序;花序梗長1-13厘米,無毛或微被毛;花梗長1-2毫米,幾無毛;花蕾卵圓形,高1-2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全緣或波狀淺裂,外面被乳突狀毛或幾無毛;花瓣4,三角狀卵圓形,高1-1.5毫米,外面被乳突狀毛;雄蕊4,花葯卵圓形,長寬近相等;花盤發達,4淺裂;子房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短,柱頭微擴大。
果實近球形,直徑約1厘米,有種子2-4顆;種子三角狀倒卵形,頂端微凹,基部有短喙,種臍在種子背面近中部呈帶狀橢圓形,上部種脊突出,表面有突出肋紋,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呈半月形,從近基部向上達種子近頂端。花期3-8月,果期8-11月。 [ [1]
主要變種
尖葉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 Gagnep. var.pseudotrifolia(W. T. Wang) C. L. Li)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多為3小葉。花期5-8月,果期9-10月。該變種在華中有些地區植物3小葉和5小葉均有,不易區別,其他無任何可靠特徵區別,作變種為宜。
毛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 Gagnep. var.mollis(Wall.) Momiyama)該變種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葉下面滿被或僅脈上密被疏柔毛。花期5-7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過去一些植物學者曾將中國雲南和海南的產的這一變種植物發表為若干變種,比較了廣東、廣西和貴州的標本後,發現僅只葉形或葉片下面被毛的顏色略有些變化,但劃分不開,實際上系種內一連續分布區的不同地區的變異。
烏蘞莓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烏蘞莓是一種藤本植物,它屬於葡萄科,這種植物的全草或者根都可以入藥,它多生長在曠野或山谷中,在中國的華東和中南地區比較常見。烏蘞莓中含有大量的阿拉伯聚糖,還含有一些天然粘液和氨基酸,更含有一些黃酮類化合物,它保健功效明顯藥用價值也特別高,是一種利用價值特別高的野生植物。
1、保健身體
烏蘞莓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特別是天然粘液和硝酸鉀以及氨基酸,還有黃酮類化合物等,營養成分的含量比較高,除此以外,它還含有果膠和溶質以及,豐富的澱粉,這些營養成分被人體吸收能增強人體素質,也能促進身體代謝,可以讓人體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2、防病治病
烏蘞莓的全株或根都能入藥,是藥用價值極高的存在它們入藥以後,能入心經和肝經,具有清熱利濕和解毒消腫的重要作用,對人類經常出現的風濕痛和黃疸以及痢疾,還有咽喉腫痛和丹毒等高發疾病,都有明顯預防和治療作用。另外烏蘞莓還能治療人類的跌打損傷和毒蛇咬傷,更能治療人類的風濕骨痛。
烏蘞莓的藥用價值
1、治療腫毒和惡瘡
腫毒和惡瘡都是人類經常會出現的疾病,在這些疾病發生以後,可以直接使用烏蘞莓來治療,治療的時候需要取烏蘞莓的藤或者根五十克,再準備一塊生薑,把它們一起搗碎,加入適量白酒,攪出汁液以後加熱直接服用。 [2]
2、治療肺熱咳血
烏蘞莓性質微寒,能清熱解毒,也能治療人類的肺熱,平時人們出現肺熱咳血時然後直接服用烏蘞莓,在服用的時候可以把烏蘞莓與側柏和地榆等中藥材各取三錢,把它們放在一起加清水煎制,煎好以後的藥液可以直接口服。
烏蘞莓 (中藥)
入藥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味苦、酸,性寒。
歸經:入心、肝、胃經。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熱毒癰腫,疔瘡,丹毒,咽喉腫痛,蛇蟲咬傷,水火燙傷,風濕痹痛,黃疸,瀉痢,白濁,尿血。
相關配伍
- 1、治一切腫毒、發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五葉藤或根一握,生薑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盞,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壽域神方》)
- 2、治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五葉藤搗敷之。(《丹溪纂要》)
- 3、治帶狀皰疹,烏蘞莓根,磨燒酒與雄黃,抹患處。(《福建藥物志》)
- 4、治風濕癱瘓,行走不便,母豬藤45g,大山羊30g,大風藤30g,泡酒500g,每服15-30g,日服2次,經常服用。(《貴陽民間藥草》)
- 5、治白濁,色白若泔漿濁,在尿後不痛者,乃濕熱所致,五爪龍藤連根一兩,土茯苓、牛膝各八錢。生白酒三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三次愈,並治下瘡如神。(《文堂集驗方》)
- 6、治毒蛇咬傷,眼前發黑,視物不清,鮮烏蘞莓全草搗爛絞取汁60g,米酒沖服。外用鮮全草搗爛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浸酒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藥理作用
- 1、抗病毒、抗菌解熱作用。
- 2、抗炎作用。
- 3、抗凝血作用。
- 4、增強細胞免疫力作用。
炮製:採集加工夏、秋季割取藤莖或挖出根部,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鑑別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扭曲,有縱棱,多分枝,帶紫紅色;卷鬚二歧分叉,與葉對生。葉皺縮;展平後為鳥足狀複葉,小葉5,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狹卵形,邊緣具疏鋸齒,兩面中脈有毛茸或近無毛,中間小葉較大,有長柄,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可達4cm以上。漿果卵圓形,成熟時黑色。氣微,味苦、澀。
相關論述
- 1、《本草經集注》:「搗敷瘡腫、蛇蟲咬處。」
- 2、《新修本草》:「主風毒熱腫,游丹,蛇傷,搗敷並飲汁。」
- 3、《履巉岩本草》:「治癰疽發背,搗爛罨患處。」
附註
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草質藤本,莖表面紫紅色,有縱棱,卷鬚2-3叉,與葉對生;鳥足狀複葉;花兩性,漿果倒卵形,黑紫色。野生。在臨沂(蒼山、費縣),泰安(磁窯)等地曾被誤定為絞股藍C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Makino,後者與前者的主要區別:莖灰綠色,具縱棱及槽;莖卷鬚生葉柄基部,纖細,2歧,稀單一,無毛或基部被短柔毛。葉膜質,具5-7小葉,小葉片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側生小葉較小;花單性,雌、雄異株;山東僅有少數地區引種栽培,沒有野生品。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乌蔹莓 (葡萄科 乌蔹莓属植物))的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