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矮紫菀 (菊科、紫菀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矮紫菀 (菊科、紫菀屬植物))

是紫菀的變種,植株較小,葉較狹;總苞片較狹,頂端漸尖,外層草質,內層邊緣狹膜質,稀頂端稍紫色;舌片淺藍紫色,有時頭狀花序徑2.5厘米,舌片長僅1厘米。產於中國河北及甘肅,也產於朝鮮;分布於中國東北、內蒙古、華北及西北等地。

矮紫菀(學名:Aster tataricus var. minor Makino,):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矮紫菀
  • 拉丁學名:Aster tataricus var. minor
  • 別 名:小紫菀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屬 :紫菀屬
  • 種 :紫菀
  • 變 種:矮紫菀

形態特徵

矮紫菀是紫菀的變種,植株較小,葉較狹;總苞片較狹,頂端漸尖,外層草質,內層邊緣狹膜質,稀頂端稍紫色;舌片淺藍紫色,有時頭狀花序徑2.5厘米,舌片長僅1厘米。

原種(紫菀)系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斜升。莖直立,高40-50厘米,粗壯,基部有纖維狀枯葉殘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溝,被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基部葉在花期枯落,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下半部漸狹成長柄,連柄長20-50厘米,寬3-13厘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具小尖頭的圓齒或淺齒。下部葉匙狀長圓形,常較小,下部漸狹或急狹成具寬翅的柄,漸尖,邊緣除頂部外有密鋸齒;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無柄,全緣或有淺齒,上部葉狹小;全部葉厚紙質,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脈被較密的短粗毛;中脈粗壯,與5-10對側. 脈在下面突起,網脈明顯。

頭狀花序多數,徑2.5-4.5厘米,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復傘房狀;花序梗長,有線形苞葉。總苞半球形,長7-9毫米,徑10-25毫米;總苞片3層,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頂端尖或圓形,外層長3-4毫米,寬1毫米,全部或上部草質,被密短毛,內層長達8毫米,寬達1.5毫米,邊緣寬膜質且帶紫紅色,有草質中脈。舌狀花約20餘個;管部長3毫米,舌片藍紫色,長15-17毫米,寬2.5-3.5毫米,有4至多脈;管狀花長6-7毫米且稍有毛,裂片長1.5毫米;花柱附片披針形,長0.5毫米。

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紫褐色,長2.5-3毫米,兩面各有1或少有3脈,上部被疏粗毛。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色,長6毫米,有多數不等長的糙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人工引種栽培,原野生種多生長在低山陰坡濕地、低山草地、山頂以及沼澤地。喜溫暖濕潤氣候,怕乾旱,耐寒性較強,在北方根能在土中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鹼地和沙土地外均可種植。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及南部、山西、河北、河南西部、陝西及甘肅南部。

繁殖方法

紫菀用根莖繁殖。適宜播期4月上旬,適宜密度為1.7萬穴/畝。每畝需用根狀莖15-20千克。

種植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冬前深翻30cm以上,讓土壤充分風化。結合整地畝施腐熟廄肥10000-15000kg,加餅肥50kg,翻入土中做基月巴。栽種時再淺耕一遍,整平耙細作成寬1-1.2m的高畦,四周開好較深的排水溝。

種材處理

切除下部幼嫩部分及上端蘆頭部分,取其中段,並將其截成5-7cm的小段,每段需有2-3個休眠芽。紫菀栽種分春栽和秋栽。春栽在春季化凍後栽種,最晚不超過春分,秋栽在霜降前後,春栽隨切隨栽。留種的秋栽要進行冬藏,具體方法是:種材稍晾,放地窖貯藏,窖底鋪砂,然後一層種栽一層砂,最上面蓋砂,窖內溫度以不結冰為度,防止發熱霉爛,貯藏到翌春栽種。

種植方式

按行距21-24cm開6cm深的淺溝,株距12-15cm,每墩2-3個小段,將種材平放溝內,然後覆土,用鋤推平壓實。畝用種栽40-45kg。

田間管理

澆水和排水:春栽的如遇乾旱,出苗前澆水1-2次,如墒情適宜10-15天可出苗。秋栽的封凍前澆一次水,並蓋一層土雜肥或馬糞以防寒保墒,安全越冬。紫菀喜濕潤,怕乾旱,6-7月份生長盛期,需水較多,天旱時應及時澆水,保持土表濕潤。秋季高溫乾旱時,澆水2-3次。雨季注意疏溝排水,田間不能積水,否則易造成爛根。

中耕除草:每年進行3-4次。第一次在齊苗後,宜淺鬆土,避免傷根,第二次在苗高7-9cm,第三次在植株封行前進行,封行之後,如有雜草用手拔除。追肥每年進行2-3次,第一次在齊苗後結合中耕畝施人畜糞水1500kg,第二次在苗高10cm時再施入人糞水1500-2000kg,第三次在封行前畝施堆肥500-1000kg加餅肥50kg混合堆漚後,於株旁開溝施入,施後蓋土。立秋前後,畝追尿素10-15kg,隨水灌入畦內。

摘除花苔:紫菀宜採用具腋芽的紫紅色根狀莖做繁殖材料,不抽苔開花,若用蘆頭繁殖則需抽苔開花結籽,需消耗大量養分,除留種外,生產上採用剪除花苔的方法以利根莖生長發育,因此8-9月發現抽苔時,選晴天將花苔全部剪除。 [1]

主要價值

紫菀花是一味比較著名的中藥,中醫藥中有廣泛的使用。中醫認為紫菀具有溫肺,下氣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實驗表明,水煎劑有祛痰作用而無鎮咳及平喘作用;同時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紫菀還對抑制腫瘤等有一定的作用。人工培育的矮紫菀,是園林花壇的主打品種,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

《中藥大辭典》:太白小紫菀

拼音:Tài Bái Xiǎo Zǐ Wǎn

出處:《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垂頭菊的全株。

原形態:多年生小草本,高20~25厘米。莖單生,直立,細弱,有溝紋。基生葉腎形,長2~3厘米,邊緣有鈍齒,葉柄長3~10厘米;莖生葉1片,葉柄基部膨大為鞘狀。頭狀花序單一,放射狀,有線形小苞2~3片;花暗紫色;舌狀花雌性,管狀花兩性;冠毛豐富,長5毫米.瘦果長4毫米,結果後花序頭俯垂。

生境分部:生於高山草坡或山頂。分布陝西、青海、甘肅等地。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寬胸利氣治痰喘咳嗽,氣管炎,肺結核,肺癰,勞傷,頭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太白小紫菀

拼音:Tài Bái Xiǎo Zǐ Wǎn

英文名:all-grass of Hooker cremanthodium

出處:出自《陝西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垂頭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emanthodium hookerii Clarke[Ligu-laria hookerii (C.B.Clarke) Hand.- Mazz.]

採收和儲藏:夏季開花時採收,陰乾。

原形態:垂頭菊 多年生小草本,高20-25cm。莖直立,單生,細弱,有溝紋。基生葉腎形,長2-3cm,邊緣有鈍 齒;葉柄長3-10cm;莖生葉1片,葉柄基部膨大成鞘狀。頭狀花序單一,放射狀,有線形小苞2-3片;花暗紫色;舌狀花雌性,管狀花兩性。瘦果長約4mm,結果後花序頭俯垂;冠毛豐富,長約5mm。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草坡或山頂。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青海等地。 [2]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主痰喘咳嗽;肺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

摘錄《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