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楚陽台(周子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楚陽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楚陽台》中國當代作家周子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楚陽台

輪船駛近巫山的時候,我聽到有人指點着岸邊的山峰,起勁地談着楚陽台:"喏,你看,楚陽台!楚襄王就在這座山上和巫山神女幽會,宋玉在他的《高唐賦》里記過!"

位於四川盆地邊緣的楚陽台(即古陽台) 在巫山城北約二里的高邱山(又名高都山)上,台高一百丈;半山腰有「觀」,名叫高唐觀,古廟已廢。站在廢址上,看滄浪之水順着巫峽滾滾東去,別有一份氣勢。

楚陽台上,是古代王侯的舊夢,也是巫山人的變遷歲月

從巫山縣腳下到縣城半山腰,睡着一條在大山中挺直的神女大道。

曾有重慶三峽學院的零零後女教師分配到神女大道頂上的紅太陽幼兒園時,她第一次報到,淚水便打濕了她的衣襟。 「在每上一段台階後,總是一段路;台階的盡頭還是路。」

上班一段時間後的重逢,她這樣給我喃喃道。


「是啊,巫山山路對於外地人就是這樣殘酷,走不完的台階和轉不完的彎道,連綿着整個巫山山脈。」

奶奶說,二十一世紀初的三峽移民,每次上山後的新家,都是她牽拉着我爬坡上坎。巫峽山路崎嶇難行,那時很小的我總是費力地摟着她,生怕掉下去。 奶奶走得不快,很認真,小心翼翼地護着我。

「讀書要使勁,要順着這條路,走出這茫茫大山。」

具體是幾歲時奶奶說的這句話,我已記不太清。只記得姐姐們都上學了,想起是小學二三年級的樣子。當時跟奶奶爬上楚陽台時,她要姐姐認老城的家在哪裡。那時我們已經翻過了兩個山樑子,腳下的大寧河還有即將淹沒的城關老城在眼底鋪開,老城的家位於老縣城十字街,順着奶奶的手指,姐姐看到了山下遠遠的家……水位隨着三峽蓄水,漸漸抬升着,楚陽台邊也修起了些高樓大廈。

初三畢業,巫山到重慶的高速路已通,我開始順着這條山路去重慶市江北區求學。八小時的大巴車程對十四歲的中學生,還算挺得住。 我開始厭惡渝東北的偏遠,這茫茫巫山山脈。

到高中學校,我揉着坐車後酸脹的大腿,歷史老師將熱水倒入瓷杯子中:「以後的路,還是得自己走,你既然覺得難走,那就用心讀書,長大後走出重慶山城。」

爺爺年輕時在竹賢鄉出差,石院村的村民給爺爺說起,那在被幾座大山圍繞的村子裡的苦楚,那面朝高山的辛苦……

有村民責怪山路之險,讓心上人懼怕,於是沒能成為一段佳話;也有年輕人斥責着未能逃離這座大山的先輩,因為「窮」字,便讓自己早早退學,落得與農具為伴終生。

在他們眼中,這條山路和大山成了十惡不赦的存在,過年時,我聽着他們的一些話,便也跟着憎惡起來。

而楚陽台過去這麼多年了,還是和那些山民一樣,在那裡,靜靜地在那裡,只是又蒙上了些建築灰塵。

與其他同村人一樣,在父輩望子成龍的期望里,帶着他們未能完成的夢,求學之路從鎮上再到縣裡,再到離家幾百公里的大城市。

每次放假,坐在父親摩托的后座,看着這條鋪成水泥的山路,不再崎嶇,兒時眼中巍峨大山也不再那麼高不可攀。

之前聽到的言論,我也不再認可,也不再憎惡和懼怕。大山根本不像他們所說的那般,難以走出去。

後來團委引薦,回來工作,在這條山路上往返,穿梭於連綿巫山大山,野心勃勃,未感到一絲辛苦。 路一直是那條路,山,也還是那幾座山:

無論是父輩眼中的十惡不赦,還是見山不是山的豪情,又或是遭遇失敗後的難行。

驀然地,明白了白髮蒼蒼的小學語文老師的後半句話:「習慣後,倒覺得巫山路也還好。」 所以,不必難過,不必頹廢

川東北的楚陽台還在那裡屹立着,在陳舊的建築下,那大膽向未來走去,現在腳下難行的山路,不停行走某種意義也可以叫做紮根……[1]

作者簡介

周子傑,重慶文理學院大四學生,巫山青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