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楮遂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楮遂良
出生 596年
浙江杭州市
逝世 659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褚河南
職業 尚書右僕射、桂州都督、愛州刺史
知名作品 有很高的楷書造詣

楮遂良,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褚遂良出身於名門貴族。父親褚亮時任散騎常侍一職, 與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為好友。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立了唐王朝。褚遂良父親褚亮時任仕隋朝東宮學士。因與楊玄感有舊,被貶為西海郡司戶。薛舉稱帝,褚亮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褚遂良則做了薛舉的通事舍人,掌管詔命及呈奏案章。 同年,薛舉占據了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企圖奪取京城長安,進軍途中病死,薛舉兒子薛仁杲繼承了他的事業。

唐武德元年(618年)陰曆十一月,李世民包圍了薛仁杲駐紮在涇州的營寨。薛仁杲投降,被押往長安處決,而他手下的人被收編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這樣進入了李家王朝,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起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那裡做鎧曹參軍, 李世民對褚遂良懷有好感。

人物簡介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命李世民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名學士在做他的國事顧問。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員,主管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中,褚遂良的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是書藝,在歐陽詢與虞世南的指導下,更是出類拔萃,且具備了歐、虞二人所不具備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名望。《唐會要》卷六十四《史館下》記載,弘文館的日常事務,就是由褚遂良來管理的,人們稱他作"館主"。

武德九年(626年)陰曆六月,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隨後被立為太子。陰曆八月,唐高宗禪讓皇位,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下詔把隋未戰亂時期的戰場改修為廟宇,褚遂良負責其事。唐太宗立慈雲寺,由褚遂良書碑。[1]

貞觀十年(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專門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將褚遂良推薦給李世民,太宗命他為"侍書"。

主要成就

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研習多種字體並綜合運用,史稱他的書法初學歐陽詢、史陵,然後學習舅父虞世南,終法為"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且融會貫通漢隸,自創一體,所以被稱為"初唐四大楷書家"之一,"歐、虞、褚、薛",人稱"褚體"。

褚遂良的楷書作品出現前後兩種不同的風格,前期的《伊闕佛龕碑》和《孟法師碑》書體大致相同,均用方筆,起筆露鋒,鈎等筆畫的收筆直出未回鋒,字畫提按不明顯,保持了歐、虞的書體特色。在風格上,吸取了虞世南楷書的寬綽典雅的結體特點和歐陽詢楷書鋒利剛勁的運筆特點。同時,將他們瘦長的字形進行了壓縮。褚遂良前期的作品不僅殘留北碑的影響,而且在運筆和結體上,大量摻入了隸書的體勢,但也並非照搬硬套,而是選擇性的吸收創新、化為己用。

《房玄齡碑》和《雁塔聖教序》是其晚期的作品,兩者一個峻整嚴飭,一個空靈飛動,在用筆上由以骨取勝的平直的二分筆轉向以筋取勝的一、二分筆兼用,筆畫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筆兼用,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顏真卿曾請教褚遂良用筆,褚回答用筆應當像"印印泥"。用這幾字來形容褚書的沉着峻拔、凝重深厚非常恰當。褚書的新規範一出,天下競相學仿,成為一時風尚。直到武周極盛時期,雖然褚遂良人已過世,官爵也被剝奪,但其在書法上的名望不減,並以其率直鯁亮的人品和遒媚飄逸的書品被後人傳頌,褚遂良的唐之"廣大教化主"的地位也被越來越多人肯定。

初唐書法家中,以歐陽詢、褚遂良二人最具有創新精神,褚遂良最能與時俱進,歐、虞兩人書法,保留隋朝書風較多,褚遂良書法則能汲取眾家之長,不被前輩們多抑制,他的字給人感覺骨肉分量達到均衡,且剛柔並濟,清朗秀勁,英俊瀟灑,力和美、骨與韻趨於一體,"真正開啟'唐楷'門戶,堪稱隋唐楷書過度的橋樑",最終推動了唐代尚法書風的形成。 對唐代乃至後世書法的延續和創新提供了借鑑。

著作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彌留之際,將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對二人說:"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諸葛,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對太子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國家之事,我就放心了。"於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詔書。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陰曆六月,李治繼皇帝位,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次年,又升為河南郡公,後藉故把他貶為同州刺史。 三年後,高宗又把他召回身邊,征拜為吏部尚書,同時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又兼為太子賓客。 永徽四年(653年),又升為尚書右僕射,執掌朝政大權,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頂峰。

視頻

書法教學視頻褚遂良雁塔聖教序臨摹示範046教難仰。

參考文獻

  1. 褚遂良書法由於繼傳統而能創格《唐人書評》書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