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概念形成是指個體藉助於語言,從成人那裡繼承和學會包含於概念中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同類事物的關鍵特徵可以由學習者從大量的同類事物的不同例證中獨立發現。心理學家根據研究將概念形成分為兒童的概念形成過程和成人的概念形成過程。概念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可以採納一些具體策略。
簡介
個人掌握概念的過程,又稱概念掌握或概念學習。事物的概念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個人則掌握社會已形成的概念。概念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在概念形成過程中,人們以感覺、知覺和表象為基礎,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逐步把握一類事物的本質。這個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學習過程,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
概念形成的三個過程
第一個階段:抽象化。概念形成首先是要了解客觀事物的屬性或特徵,因此必須對具體事物各種特徵與屬性進行抽象。如果某人缺乏這種抽象能力,概念便無法脫離具體事物本身,並也不能去概括其他同類具體事物。
第二個階段:類化。人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及其特徵進行歸類。概念的掌握,除了要從具體事物中抽取共同屬性或特徵以外,還需將類似的屬性或特徵加以歸類。在進行類化時,必須歸類客觀事物某些屬性或特徵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而忽略事物之間非本質特徵或屬性的差異性。
第三個階段:辨別。個體對客觀事物進行分辨是概念掌握的重要一步。辨別滲透在概念掌握全過程中,從發現客觀事物的屬性或特徵(抽象化),到對這些屬性或特徵的認同(類化),然後過渡到對客觀事物屬性或特徵之間差異的認識(辨別)。
概念形成的含義
概念形成是指,個體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從許多同類事物的不同例證中獨立發現和獲得客觀事物的共同特徵的過程。
概念形成的理論
(1)假設檢驗說 布魯納認為,概念形成過程是不斷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當某種假設被證明是正確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2)內隱學習說 里伯認為,當刺激結構高度複雜時,採用比較被動的、無意識的學習方式可能更有效,這些抽象概念的複雜結構就是在這種無意識的內隱學習中獲得的。
(3)樣例學習說 茹什(Rosch)認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樣例學習為主,即在掌握概念時,不是掌握它的一個或者幾個本質特徵,而是對概念樣例的記憶。
(4)社會實踐說奧蘇貝爾認為,社會實踐活動是概念形成的條件和基礎,實踐活動是推動概念發展的動力。
(5)共同要素說赫爾認為,概念的形成是將一類概念的共同特徵抽取出來,並對它們做出反應的過程。赫爾是用聯想理論解釋概念形成的主要代表,他認為概念形成就是把某種反應(即概念反應)與一組具有一種或多種要素的刺激聯結在一起。對一個人而言,一種新的刺激,儘管具有以往從未見過的許多特徵,但是,如果這種刺激具有一些與某個已知概念共同的要素,那麼就會喚起概念反應。
概念形成的策略
布魯納發現,實驗中被試連續做出的選擇或決定遵循一定的順序,有四種策略。
(1)保守性聚焦 把第一個肯定實例包含的全部屬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關屬性而建立假設,然後每次只改變其中一個屬性來對這個假設進行檢驗。保守型聚焦給記憶帶來的負擔最輕,因此是一種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2)冒險性聚焦 指把第一個肯定實例包含的全部屬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關屬性而建立假設,然後同時改變幾個屬性來檢驗這個假設。
(3)同時性掃描 根據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含的屬性形成多個部分假設,然後對多個部分假設進行驗證。
(4)繼時性掃描 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設的基礎上,每次只檢驗一種假設,若這種假設被證明正確,保留,否則就採用另一個假設。
概念形成的階段
(1)階段一,抽象化 首先要了解客觀事物的屬性或特徵,因此必須對具體事物各種特徵和屬性進行抽象。
(2)階段二,類化。 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及其特徵進行歸類。
(3)階段三,辨別。 從發覺客觀事物的屬性或特徵,到對這些屬性或特徵的認同,然後過度到對客觀事物屬性或特徵之間差異的認識,都需要辨別。
人工概念形成的實驗研究
(1)赫爾赫爾首次用漢字的偏旁部首作概念,用無意義音節給它們命名。然後採用配對學習的方法,將漢字與某一無意義音節配對呈現。實驗程序是,用12個漢字組成一個單元代表一個概念,共12個單元,每次呈現一個單元的刺激,直到被試自動將偏旁與無意義音節聯繫起來為止。這說明被試抓住了這些漢字的共同特徵,同時排除了無關因素,形成了概念。
(2)布魯納 布魯納通過圖片選取探討了概念形成的過程。實驗設計了81張圖片,圖片上的屬性按性質分為四類:圖形,圖數,顏色,邊線數量。81張圖片上的不同結合,可以構成許多概念。實驗程序是,同時將81張圖片呈現給被試,說明圖片都有哪些屬性以及怎樣將圖片結合成概念。然後指着一張圖片對被試說:我現在心中有一個概念,概念上的屬性可以在這張圖片上看到,請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張圖片給我看,對與錯我隨時反饋給你,看看能否發現我心中的概念。結果發現,被試形成概念的過程是假設檢驗的過程。[1]
視頻
簡述概念形成的結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