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橫歧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橫歧調

中文名稱:橫歧調

橫歧調,是涿州市南橫歧村的一種民間小調,屬地方戲曲。說起它來,有很多的故事與傳說。這裡面有曲折離奇的情節,更多的是民間百姓生活的情調。"橫岐調"相傳是明萬曆年間,由河北省中部大清河以南的劉姓逃荒者,流落至橫岐村所授,後以村名命名為橫岐調。[1]

起源

橫歧調 誕生於涿州市南橫歧村,並且只流傳於該村,這在中國的戲劇史上簡直就是一個奇蹟。關於它的來源,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萬曆年間,有兄弟二人逃荒來到這裡,一個落在高碑店市的撞河村,一個落在了南橫歧村。同時也把一種唱腔優美的小曲調傳到了兩地,撞河村的曲調定為"上四調",南橫歧村的定為"下四調",也就是如今的橫歧調。

傳說是不是真實的,我們已不能考證。但這個傳說卻在橫歧人中輩輩相傳。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無法破解的謎。

主要特色

有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橫歧調只是流傳於一個村落的小劇種,但它同樣具備生旦淨末丑各個角色;腔調十分豐富,調式多樣,曲風獨特。在當地,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橫歧調有悲調、平調、老調、尖調、反調各四種;還有頭板、二板、反倒板、快板等調式。總共算來,遠超出了"九腔十八調"。所以說,橫歧調和其他的劇種相比,其曲調的沒有女演員,戲台上都是男扮女裝,念白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來代替女聲;解放後有了女演員,都用了本功嗓,但也多用二音。現在的橫歧劇團,女演員已多於男演員。

橫歧本是一個村子,不知為什麼,後來劃分為幾個村莊,其中就有南橫歧和北橫歧。都有自己的劇團。每年的冬閒時節或每年過完三十、初一,兩村都會唱對台戲。就是這樣一個在平凡的小村落里誕生的劇種與其他劇種相比毫不遜色。南橫歧村唱的當然是橫歧調了,這時的北橫歧就會唱河北梆子或請來其它地方的知名劇團來與之抗衡。兩村互不相讓,好戲連軸轉,一連要唱上幾天。這種對抗,最後也以不分勝負的結局作為結束。氣氛熱烈火爆。平時兩村村民又不大說話,在生活中處處較高低,事事比上下。橫歧調作為一個載體把橫歧人的這種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走進這個小村的時候,老鄉告訴我們,南橫歧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村民都會唱橫歧調。可見,橫歧調在南橫歧人心中的位置。如今,橫歧調在南橫歧村民的心中已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劇種,唱戲也不僅是一種娛樂的方式了。橫歧調已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已變成村民生活的一種態度---積極向上、永不服輸。那麼,傳承這門古老的劇種也成了村民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每年的冬閒時節,橫歧調劇團的人們都要張羅着招收新的學員,傳承這門藝術。

南橫歧人對橫歧調的沉醉,讓我們感受到了當地人對自己文化的一種認同和自豪。

音樂結構

它的音樂結構屬板腔與曲牌混合體,但以板腔為主,唱腔結構比較簡單。唱腔音樂分為"調"與"腔"兩大系統,屬於調系統的有[老調]、[平調]、[尖調]、[悲調]、[狂調]等;橫岐調的腔主要是唱[耍孩兒],屬於腔系統的現有三腔、五腔、八腔等,實際上就是靈活運用[耍孩兒]的不同稱謂。八腔又分為男八腔與女八腔,且各句又有不同的稱謂:首句的前三個字稱為起腔,後三個字稱為落腔;第三句詞稱為搶腔;第四、七句詞稱為平腔;第八句詞稱為收腔。板式唱腔的唱詞為七字句,亦有十字句,五字句少見。唱詞多為對偶的上下句結構,極特殊情況下,在唱段結尾處可省略一個下句,俗稱"三條腿",但必須加一個[掃頭]鑼鼓點以代替下句。

橫岐調板式簡單,可分為[散板]、[頭性板]、[二性板]、[流水板]幾種。橫岐調管弦樂以四根弦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笙、墨笛,打擊樂器有底鼓、鈸、璈和大廣鑼,伴奏曲借用河北梆子的[萬年花]、[愁紅娘]、[工尺上]、[小開門]等。 念白為京白與韻白並用,常雜以方言俚語。

經典曲目

在演唱的題材方面,橫歧調以歷史劇為多。像《西歧》、《慶陽城》、《棋盤山》、《小八義》等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事件的題材最多。其中,又以長篇歷史劇為重。

相關視頻

徐水北胡渠村老頭 老太太都會唱橫岐調(一)

北胡渠村老頭 老太唱橫岐調忘了吃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