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橄欖核 | |
---|---|
圖片來源 | [來自..橄欖核]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橄欖核 漢語拼音: |
橄欖核 中藥名。為橄欖科植物橄欖Canariumalbum(Lour.)Raeusch.的果核,主要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解毒,斂瘡,止血,利氣之功效,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凍瘡,疳瘡,天皰瘡,腸風下血,睾丸腫痛。[1]
藥性簡介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核。
生境分部
性狀
果核呈梭形,兩頭鈍尖,紅棕色,上有6條稜線,質堅硬,不易碎;剖開內有3室,其中各有種子1粒。種子細長梭形。種皮棕紅色,內為白色種仁,油性足。無臭。
性味
《綱目》:"甘澀,溫,無毒。"
功能主治
消諸魚骨鯁,治胃痛,疝氣,腸風下血。
- ①《綱目》:"磨汁服治諸魚骨鯁,及食鱠成積,又治小兒痘瘡倒黶。燒研服之治下血。"
- ②《本草備要》:"燒灰,敷疰疳。"
- ③《本經逢原》:"灰末,敷金瘡無瘢。生核磨水,搽瘢漸滅。"
- 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氣,疝氣,消疽瘤。"
- ⑤《嶺南採藥錄》:"磨碎塗眼,去眼膜。"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1~2錢;或磨汁。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磨汁塗。
複方
- ②治腸風下血久不瘥者:橄欖核,不以多少,燈上燒灰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橄欖散)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