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櫛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櫛龍屬
圖片來自dinosaurpictures

櫛龍屬(屬名:Saurolophus,意為「蜥蜴冠飾」),又名龍櫛龍蜥脊龍蜥嵴龍、或蜥冠鱷,是種大型櫛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北美洲亞洲,地質年代約7000萬到6850萬年前;櫛龍是已知少數分佈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

櫛龍的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公分。櫛龍是種植食性恐龍(實際上要到中生代末期才有禾本科植物,所以不能稱為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

模式種奧氏櫛龍S. osborni),是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在1912年所敘述,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另一有效種是窄吻櫛龍(S. angustirostris),化石發現於蒙古,由蘇聯古生物學家羅特傑斯特文斯基(Anatoly Konstantinovich Rozhdestvensky)所敘述。第三種是克氏櫛龍(S. kryschtofovici),化石發現於中國,被認為是疑名。第四個種是莫氏櫛龍(S. "morrisi"),化石發現於加州,目前也是疑名[1]

敘述

對於櫛龍的了解來自於接近完整的骨骸,讓科學家能了解櫛龍的骨頭結構。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奧氏櫛龍,身長9.8公尺,頭顱骨長1公尺[2]。奧氏櫛龍的重量為1.9噸,發現於蒙古的窄吻櫛龍,體型較大,正模標本約12公尺長;有報導指出發現更大的骨骸。除了體型以外,櫛龍的兩個種非常相似,但缺乏兩者之間差異的研究。

櫛龍最獨特的特徵是牠頭頂的冠飾,年輕個體的冠飾較小。櫛龍的冠飾長而尖狀,從眼睛上方開始,往頭的後上方45度角傾斜。櫛龍的冠飾通常被敘述成堅硬的,但只有頂端是堅硬的,內部的腔室可能有呼吸或調節體溫功能。

發現歷史

在1911年,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發現了櫛龍的第一個被敘述的化石,包括幾乎完整的骨骸。目前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中,這個標本是加拿大第一個接近完整的恐龍化石。該標本發現於亞伯達省紅鹿河谷附近的馬蹄峽谷組(當時為埃德蒙頓組),該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布郎花了一段時間研究這個化石[3][4],並為櫛龍建立了個別的櫛龍亞科。櫛龍是鴨嘴龍類中的早期參考對象,可見於原櫛龍副櫛龍的名稱中。然而,很少其他的化石被發現、敘述。

亞洲發現了更多的化石可提供資料。在中國黑龍江省發現了部份破碎的坐骨,由Riabinin命名為克氏櫛龍S. kryschtofovici)。在蒙古耐梅蓋特組(Nemegt Formation)發現了保存更好的相關化石,年代為早馬斯垂克階。在1947年到1949年,波蘭蒙古組成的古生物挖掘團隊發現了巨大的骨骸,由羅特傑斯特文斯基命名為窄吻櫛龍S. angustirostris)。目前已發現不同年齡層的骨骸,窄吻櫛龍是目前發現最多化石的亞洲鴨嘴龍科恐龍。

在1939到1940年,加州莫瑞諾組地層出土兩個部分骨骼,當時被標名為「cf. Saurolophus sp.」,cf.是拉丁文conformis的縮寫,意為這兩個標本是櫛龍的近似種。

在2010年,其中一個頭顱骨被歸類於埃德蒙頓龍在2011年的未公開研究,提出這兩個標本應該歸類於櫛龍屬,名為莫氏櫛龍S. "morrisi")。由於本研究還沒有正式公佈,莫氏櫛龍目前是裸名(Nomen nudum),還沒有正式效力[5]

櫛龍屬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模式種奧氏櫛龍(S. osborni)、窄吻櫛龍(S. angustirostris)。奧氏櫛龍是由巴納姆·布郎在1912年命名,已知有一個頭顱骨與骨骸、兩個其他完整頭顱骨、一些頭顱骨碎片。窄吻櫛龍是由羅特傑斯特文斯基在1952年命名,已知有至少15個標本。窄吻櫛龍與奧氏櫛龍的差異在於,頭顱骨的細部特徵、皮膚化石的鱗片排列模式。窄吻櫛龍的頭顱骨較長,長了20%;前上頜骨的角度較為朝上[6]。窄吻櫛龍的背部、尾巴有一排明顯的方形鱗片;尾巴側面鱗片呈垂直排列,在生前可能代表有顏色的條紋。奧氏櫛龍的背部、尾巴鱗片較為光滑;尾巴側面鱗片呈輻射狀排列,在生前可能代表斑點狀、斑駁狀圖案。

克氏櫛龍(S, kryschtofovici)是Riabinin在1930年命名,目前不被認為是有效種,而是個疑名,或是窄吻櫛龍的異名。莫氏櫛龍(S. "morrisi")目前還沒有公佈正式研究,還不是有效種名。

參考文獻

  1. "Saurolophus morrisi, a new species of hadr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the Pacific coast of North America" in Acta Palaontologica Polonica
  2. (英文)Lull, Richard Swann; and Wright, Nelda E. Hadrosaurian Dinosaurs of North Americ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40.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2: 226. 
  3. (英文)Brown, Barnum. A crested dinosaur from the Edmonton Cretaceou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12, 31 (14): 131–136 [2007-04-29]. 
  4. (英文)Brown, Barnum. The skeleton of Saurolophus, a crested duck-billed dinosaur from the Edmonton Cretaceou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13, 32 (19): 387–393 [2007-04-29]. 
  5. (英文)Prieto-Márquez, A.; and Wagner, J.R. Saurolophus morrisi, a new species of hadr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the Pacific coast of North America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11,. in press. doi:10.4202/app.2011.0049. 
  6. (英文)Bell, Phil R. Cranial osteology and ontogeny of Saurolophus angustirostri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with comments on Saurolophus osborni from Canada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11, 56. doi:10.4202/app.201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