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煤鋼共同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歐洲煤鋼共同體(英文: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簡稱ECSC;法文:Communauté européenne du charbon et de l'acier,簡稱CECA;德文:Europä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簡稱EGKS)1951年4月18日通過《巴黎條約》成立,1952年7月23日生效。根據條約規定,成員國毋須交納關稅而直接取得煤和鋼的生產原料。[1]
基本情況
歐洲煤鋼共同體的締約國有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生效期限為50年,因此,2002年7月23日之後,歐洲煤鋼共同體不再存在。歐洲煤鋼共同體是歐洲漫長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擁有超國家權限的機構。成員國的政府第一次放棄了各自的部分主權,並將這些主權的行使交給一個獨立於成員國的高級機構。[2]
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巴黎條約源於法國時任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於1950年5月9日首次提出的舒曼計劃。計劃中,舒曼向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建議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稅,隨即獲後者同意。這意味着二戰結束後,正被英國占領並受戰勝國委員會控制的魯爾地區將獲重新發展的機會,而當時該地區大量的工業設備正在拆除。
巴黎條約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共同掌管煤和鋼這些重要的戰爭物資,實現互相控制,以保障歐洲內部的和平,也為二戰後重建所需的重要生產資料提供保障。他的競爭者有英國主導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合併
歐洲煤鋼共同體於1965年4月8日通過合併條約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