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歌連臣角懲教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歌連臣角懲教所
圖片來自csd

歌連臣角懲教所英語:Cape Collinson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是香港懲教署轄下的一所低度設防的懲教所暨教導所,位於香港島東區柴灣歌連臣角道123號,所員為在《教導所條例》下受訓的男性青少年。

說明

該所原為1955年成立的赤柱東頭灣教導所,於1958年遷到柴灣並改組,主要為犯人提供教育和工藝訓練課程,並設有自己的步操樂隊,有時會被受邀請參與外出表演。此外,該所曾於1979年因應越南船民問題曾開闢部分用地作為難民營,其間兩度關閉但不久後重新成為難民營並設置難民組,到1990年代恢復原本的懲教用途。

簡介

歌連臣角懲教所是香港現存兩間教導所之一,另一間教導所為女性少年院所勵敬懲教所。該類型懲教所借用英國青少年教養院「波斯托爾」制度,主要為在《教導所條例》下受訓的男性14至21歲的青少年,提供教育和工藝訓練課程,一般為期半年至三年,期望犯人獲釋後能夠學到基本學術能力以及職業技能。早期的歌連臣角教導所設立了訓練三級制,即是俗稱「白牌仔」的入學級、「紅牌仔」學習級、和「綠牌仔」離校級,署方會視乎犯人的平日的行為和成績,決定是否為他升級,當升至離校級時,則代表這名犯人可隨時獲釋。現時署方要求犯人半日上課,另外半日接受職業訓練,而他們獲釋後也要接受為期三年的法定監管,比勞教中心(沙咀懲教所)的一年監管期更長。[1]

該懲教所早於1958年設有自己的步操樂隊,由犯人和懲教署職員組成,主要負責音樂演奏及花式步操,有時會被受邀請參與外出表演。另外,在啟用初期署方所提供的各種課程中,一向以汽車駕駛訓練最受歡迎,到1990年代後亦同時提供汽車護理課程以應付需求。

歷史

歌連臣角懲教所的原址本為駐港英軍軍營之一,港府於1958年安排位於南區赤柱東頭灣道的東頭灣教導所(1955年2月1日成立)遷到這裡,並於1958年9月15日投入服務,當時名為歌連臣角教導所,並由時任監獄署長樂文(或譯羅文;Cuthbert James Norman)的夫人前往剪綵,開始收容18至21歲的青年。[2]歌連臣角新址建有十幾間水泥小屋,每間可容納6至8人,當時整個教導所可最多收容150名犯人,而原本赤柱的舊址也於同日結束,監獄署隨即進行改建工程,後來成為職員訓練學校,即是今日的懲教署職員訓練院。1962年,署方在那裡增建課室、工場及其他康樂設施,工程於8月3日完成並邀請時任輔政司白嘉時出席剪綵儀式。

參考文獻

  1. 關於我們. 香港懲教署. [202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9). 
  2. 歌連臣角教導所落成啟用 收容十八至廿一歲青年 監獄署長羅文夫人剪綵. 華僑日報. 195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