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棗糕
![]() |
武鄉棗糕主要用料是黍米(即黃米,也叫軟米)和大紅棗製成的,秫米"味甘、性微寒",有"治筋骨攣急,殺瘡界毒熱"的功能。大紅棗"味甘、平,無毒",有"潤心肺、止咳、解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的作用。所以久吃該糕不僅能解熱消毒,祛邪安中,對高血壓病也有一定療效。此品種曾載入《美食大典》。
傳承中華飲食文化,是鞏固文化基礎、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1]。要結合現代飲食需要,推動中華飲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把中華飲食文化作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名片,深化飲食文化交流[2]。
特產簡介
上黨名吃武鄉棗糕歷史悠久。據了解,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就名揚平遙、太谷等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為弘揚上,讓傳統名吃永遠飄香,五穀飄香大酒店邀請武鄉縣民間棗糕製作者,用傳統方法蒸製棗糕。五穀飄香大酒店董事長羅曉偉說:「棗糕中的大紅棗有『潤心肺、止咳』的作用。所以久吃棗糕不僅能解熱消毒,對高血壓病也有一定療效。此品種曾載入《美食大典》。」
武鄉棗糕是山西省武鄉當地一種獨有的地方小吃,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口感。以下是對武鄉棗糕的詳細介紹:
歷史背景:
武鄉棗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到民國時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它曾蜚聲於并州、平遙、太谷、潞安等地,是當地著名的傳統美食。
製作工藝:
武鄉棗糕主要用料的黍米(即黃米,也叫軟米)和大紅棗製成。
製作過程中,將黃米麵用溫水攪拌成碎粒狀備用,大紅棗沖洗乾淨、用溫水泡軟。然後,將蒸鍋置於旺火上,水沸後套上專用蒸米的瓦甑鋪紗布,再逐層撒入黃米麵和紅棗,直至甑滿為止。蒸熟後,將棗糕倒在案板上,用濕布蓋住並拍壓成饃狀,最後用刀切成薄片即可食用。
口感特點:
武鄉棗糕具有質軟、色黃、味甜的特點。
口感軟糯不粘牙,甜而不膩,棗香四溢。
營養價值與功效:
黍米「味甘、性微寒」,有「治筋骨攣急」、殺瘡疥毒熱沁的功能。
大紅棗「味甘、平,無毒」,有「潤心肺、止咳、解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的作用。
久吃武鄉棗糕不僅能解熱消毒、祛邪安中,對高血壓病也有一定療效。
文化傳說:
相傳在白雲寺,一位來自武鄉的小和尚在燒煮米粥時,因用力過大將鍋磕破,稀粥變成了稠粥,並意外地製成了棗糕。這一美食後來傳回了武鄉,並逐漸流傳開來。
現代發展:
武鄉棗糕製作技藝是山西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在武鄉縣,過年蒸棗糕是一項流傳已久的民間習俗,小小的棗糕也成了當地人的「致富密碼」。
綜上所述,武鄉棗糕不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小吃,更是承載着豐富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
參考文獻
- 移至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多少,搜狐,2020-09-28
- 移至 ↑ 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搜狐,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