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毀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毀譽》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季羨林所著《我的人生感悟》中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好譽而惡毀,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古代豁達之人倡導把毀譽置之度外。我則另持異說,我主張把毀譽置之度內。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個人心胸開闊,但是,我有點擔心,這有可能表示一個人的糊塗或顢頇。

我主張對毀譽要加以細緻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誰毀你?誰譽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由於什麼原因?這些情況弄不清楚,只談毀譽,至少是有點模糊。

我記得在什麼筆記上讀到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最心愛的人,只有一隻眼。於是他就覺得天下人(一隻眼者除外)都多長了一隻眼。這樣的毀譽能靠得住嗎?

還有我們常常講什麼「黨同伐異」,又講什麼「臭味相投」等等。這樣的毀譽能相信嗎?

孔門賢人子路「聞過則喜」,古今傳為美談。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為我要分析:是誰說的?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因為什麼而說的?分析完了以後,再定「則喜」,或是「則怒」。喜,我不會過頭。怒,我也不會火冒十丈,怒髮衝冠。孔子說:「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個粗線條的人物,心裡沒有像我上面說的那些彎彎繞。

我自己有一個頗為不尋常的經驗。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學者,過去對於他的存在,我一點都不知道,然而,他卻同我結了怨。因為,我現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認為本來是應該屬於他的,是我這個「鳩」把他這個「鵲」的「巢」給占據了。因此,勃然對我心懷不滿。我被蒙在鼓裡,很久很久,最後才有人透了點風給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這種事,只能一笑置之。不這樣又能怎樣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絲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由於各人稟賦不同,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好惡觀等等,都不會一樣,都會有點差別。比如吃飯,有人愛吃辣,有人愛吃咸,有人愛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愛紅,有人愛綠,有人愛黑,如此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話本來有點貶義,我們可以正用。每個人都會有友,也會有「非友」,我不用「敵」這個詞兒,避免誤會。友,難免有譽;非友,難免有毀。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抱上面所說的分析的態度,切不要籠而統之,一鍋糊塗粥。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對我都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個人,人人都說他好,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極端圓滑的人,圓滑到琉璃球又能長只腳的程度。

1997年6月23日於同仁醫院[1]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