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結合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比結合能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原子核的結合能與核子數之比,稱做比結合能(specific binding energy),也叫平均結合能。比結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結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穩定。

其他信息

核結合能(nuclear binding energy)是將若干個核子結合成原子核放出的能量或將原子核的核子全部分散開來所需的能量。是核的重要性質之一。實驗表明原子核的質量小於組成原子核的全部核子質量的總和,差額Δm稱為質量虧損,與此差額對應的能量Δmc²就是核結合能,記作B。例如的結合能為58.16兆電子伏特(MeV),的結合能為1783.9 MeV。核結合能除以質量數稱為比結合能。核結合能和比結合能是原子核穩定程度的量度,比結合能越大,核越穩定。各種核素的比結合能排列在比結合能曲線上。

可以得出:①質量中等的核,比結合能量最大,約8.6 MeV,它們最為穩定,重核的比結合能要小些,約7.6 MeV,輕核的比結合能也要小些,並有明顯的起伏,在等有較大的比結合能,比鄰近的核更為穩定。使重核裂變為兩個質量中等的核或使輕核聚變,都可使核更為穩定並放出能量,這是核能釋放的兩種途徑。②A>30以上的核,質量數變化頗大,而比結合能變化不大,說明核的結合能差不多與質量數A成正比,顯示核力的飽和性。這是因為he核力是一種短程力,當A達到一定大小時,在核內和一個核子緊靠的核子數也基本不變,因此,比結合能也就基本穩定下來。核內質子之間有庫侖力作用。這裡和核力不同,為長程力。

因此,一個質子要受到核內所有其他質子的作用。當質子數增大時,庫侖力的效果漸趨顯著。這斥力有減小結合能的作用,這就是隨着質子數的增加,比結合能又逐漸減小的原因。為了增加核的穩定性,在增加質子數的同時,多增加一些中子將會使核更穩定。其實,任何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系統的質量都小於組成粒子分散時的質量總和,都有相應的結合能。電子與原子核結合成原子的結合能就是原子的電離能,原子或離子結合成晶體也有結合能。核結合能比原子結合能要大得多。 比結核能是原子核的結合能與該原子核所含有的核子數之比。

計算公式

某原子核的平均結合能=總結合能÷該原子核中的粒子數

(總結合能可理解為把原子核中的所有粒子打散到無窮遠處所需的能量)

平均結合能越大,原子核越難被分解成單個的粒子。

此外,平均結合能還具有以下特點:

1、重核的平均結合能比中核小,因此,它們容易發生裂變並放出能量。

2、輕核的平均結合能比稍重的核的平均結合能小,因此,當輕核發生聚變時會放出能量。

3、鐵的平均結合能最大。因此,比鐵輕的原子多能聚變最終變為鐵原子,比鐵重的原子多能裂變最終變為鐵原子。在大多數恆星的內部為無法通過裂變或聚變獲得能量的鐵核。

4、氘的平均結合能與鐵的平均結合能的差值比鈾235的平均結合能與鐵的平均結合能的差值要大好幾倍。因此,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通常要比核裂變釋放的能量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