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士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士釗
別名 不詳
出生年 1826
死亡年 不詳
教育背景 不詳
參與社團 不詳
著作 不詳
作品出處 徐宗幹編《瀛州校士錄》
出版作品 不詳

毛士釗(1826~?),道光年間(1821~1850)人士。生平不詳。

生平

先世由福建漳州龍溪渡臺,擇居嘉義六甲(今臺南市六甲區),業農有成,發展為當地富戶。士釗約於道光年間考取嘉義縣縣學附生,咸豐4 年(1854)捐銀兩千餘兩以協助官方鎮壓小刀會事變,獲賞同知銜。6 年(1856)捐輸津米82 石5 斗以及運腳銀共315 兩,使父母獲得五品封典。繼而由朝廷旌褒孝友,入祀孝子祠。《臺南縣志稿》與《臺南縣志》有傳,收於「節孝」類。石暘睢於民國42 年(1953)12 月在《南瀛文獻》第1 卷3-4 期發表〈清代旌表「孝友」毛士釗與其遺作〉,是目前所見唯一專論其生平與作品之論文。徐宗幹編《瀛州校士錄》有其五言律詩〈魚皮〉與〈魚翅〉,後皆收入《全臺詩》第伍冊。江寶釵纂修《嘉義縣志• 卷十• 文學志》另錄其五言排律〈賦得雨不破塊〉。

五言律詩

魚皮
斑文[1][2] 點點,一片認魚皮。冒鼓[3] 聲鞺 鞳[4],藏弓[5][6] 陸離[7]。蒸成鱗已脫,剔 去骨無遺[8]。至味[9] 都包裹,真堪佐酒卮[10]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伍冊。一般魚類的皮在厚度 或韌性方面都不及獸類的皮革,在實際應用上也不及獸皮之普遍,臺灣清領時期方志中的記載不多,目前僅見《臺灣通志》有云:「乞食鯊皮可飾刀鞘」、「鮫魚皮可飾」。根據這首詩作當中所形容的諸多特徵看來,應該也是指鯊魚(鮫)皮。首聯先破題,刻畫此魚皮有斑點狀之花紋,繼而由器物應用方面切入,記載魚皮可以作為鼓面以及弓袋,接著轉移到作為食物之用途,描寫處理的方法要先蒸熟還有剔骨,最後則說魚皮十分美味,最適合當作下酒菜了。確實,鯊魚皮滑嫩可口,更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現今亦為頗受歡迎之珍饈美饌。

【延伸閱讀】
1. 周凱〈詠物二十四首:氣魚〉,《全臺詩》第肆冊。
2. 周凱〈詠物二十四首:鬥魚〉,《全臺詩》第肆冊。
3. 白廷璜〈魚骨〉,《全臺詩》第伍冊。



  1. 斑文:即斑紋。文,通「紋」。
  2. 浮:浮現、呈現。
  3. 冒鼓:指作為鼓面。冒,覆蓋。
  4. 鞺鞳:音ㄊㄤ ㄊㄚ ˋ,鐘鼓聲,狀聲詞。
  5. 藏弓:指作為弓袋。
  6. 服:穿戴、包裹。
  7. 陸離:光彩絢麗的樣子。
  8. 遺:遺留。
  9. 至味:最美好的滋味。
  10. 佐酒卮:作為下酒菜。佐,配食。酒卮,酒杯。卮,音ㄓ,古代盛酒的器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