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氣滯血瘀指氣機郁滯日久而致血行瘀阻的病機。血液的正常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若氣行不暢,無法行血,則血停而瘀生矣。《壽世保元》:「……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證論》亦謂:「氣結則血凝。」氣滯、血瘀互為因果,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氣滯。多由情志鬱結或跌仆閃挫而致。治宜行氣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湯類。[1]

目錄

病變機理

氣滯血瘀症,是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的徵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郁不解所致。主要臨床表現: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月經閉止,或痛經,經色紫暗有塊,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

病機分析

本症以情志不舒,同時伴有胸脅脹悶刺痛,女子月經不調為診斷要點。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肝氣鬱滯,疏泄失職,故情緒抑鬱或急躁,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氣為血帥,肝鬱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停,故漸成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血之源,肝血瘀滯,瘀血停滯,積於血海,阻礙經血下行,經血不暢則致經閉、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均為瘀血內停之症。[2]

藥物調理

氣滯瘀血體質宜用行氣、活血藥疏通氣血,達到「以通為補」的目的。

如柴胡、香附、鬱金、當歸川芎紅花薤白枳殼桃仁參三七銀杏葉等行氣、活血藥,有助於改善氣滯血瘀體質。

胃腹脹痛、噯氣、大便不爽或便秘,可用木香陳皮砂仁檳榔豆蔻厚朴、大腹皮、萊菔子、大黃、神曲、山楂、谷麥芽、雞內金等,行氣、止痛、消食、通便。

氣滯血瘀體質如有情緒抑鬱,應以心理疏導為主,配合疏肝理氣解郁藥物,如[柴胡]]、鬱金青皮香附川芎、綠萼梅、八月札等。

老年人因元氣的推動功能減退,容易導致氣滯血瘀。宜堅持「快步走」運動。據測試,「快步走」時所吸入的氧氣,是人體安靜狀態下的8倍,能大大改善「血瘀」狀態。

「寒則氣滯」、「寒則血凝」,氣滯血瘀體質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環境的時間不宜過久。冬季室溫應不低於攝氏20度。夏季使用空調降溫,室溫也不宜過低,一般宜保持在25~26度左右。每天用熱水泡浴,有利於改善全身氣血運行,如能定期進行藥浴、按摩,則效果更好。氣滯血瘀預防與治療相關。[3]

生活調養

研究發現,人體長期處於氣滯血瘀狀態,組織缺血,細胞處於「飢餓」狀態,會加快衰老。因此,對氣滯血瘀體質而言,行氣活血有預防衰老的功效。

在生活上,應保持愉快的情緒,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避免大怒、驚恐、憂思等不良情緒對氣血運行的影響。堅持體育活動,運動量因人而異。每次運動鍛煉應達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體內的水分通過呼吸、皮膚蒸發和大小便排出。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減少,導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緩慢。所以,氣滯血瘀體質平時宜多飲水,每天攝入量不低於2000毫升約8杯水)。

飲食調養

氣滯血瘀體質宜選用有行氣、活血功能的飲食,例如:

白蘿蔔柑橘大蒜生薑茴香桂皮丁香桃仁韭菜黃酒紅葡萄酒洋蔥、銀杏、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據報導,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積;適量的紅葡萄酒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4]

氣滯血瘀體質宜少吃鹽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蠶豆、栗子等容易脹氣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鰻魚蟹黃蛋黃魚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響氣血運行;不宜吃冷飲,避免影響氣血運行。

延年祛病

銀杏葉製劑對預防氣滯血瘀體質的多發病——中風具有顯著的效果。對中風後遺症的康復亦有一定的作用。法國巴黎大學研究結果,中風後繼續服用銀杏葉製劑,可以縮短康復的時間,減少中風後遺症的出現,尤其對小中風的療效更為明顯。

視頻

氣滯血瘀的調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