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產品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水產品是海洋和淡水漁業生產的水產動植物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總稱。水產品成為食品安全的「重災區」, 水產品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蟲病屢見報道。
基本介紹
全面分析和準確評估國內外的水產品市場,建立健全我國的水產品市場體系,促進我國的水產品流通,對促進我國漁業生產和漁業經濟的發展有着重要作用,進而會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漁民增收。包括:(1) 捕撈和養殖生產的魚、蝦、蟹、貝、藻類、海獸等鮮活品;(2)經過冷凍、醃製、干制、熏制、熟制、罐裝和綜合利用的加工產品。水產食品營養豐富,風味各異。低值魚類和加工廢棄物等製成的魚粉、濃魚汁等是重要的蛋白質飼料。利用水產動植物製成的蛋白質水鮮產品,如油脂、膠類、維生素、激素和其他製品,是有多種用途的化工、醫藥用品。
加工保藏
水產品捕撈後,如不立即採取有效保鮮措施,很容易腐敗變質,下面介紹一些簡易的水產食品加工和保藏方法,供大家參考:
冷卻、微凍、凍結和冷藏 微生物包括細菌、酵母和黴菌的生長繁殖和食品內固有酶的活動,常是導致水產品腐敗變質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和酶的活動都與溫度有關,降低溫度,微生物就會停止繁殖,甚至死亡,酶就會減弱或失去分解能力。因此,當水產品置於低溫環境時,就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酶的作用,延長水產品的保藏期限。
低溫保鮮根據保藏溫度的不同可分為三類,即冷卻、微凍和冷凍保鮮。冷卻保鮮,溫度在0℃~4℃左右,主要有撒冰法和水冰法兩種。撒冰法是將碎冰直接撒到魚體表面的保鮮方法,融冰水又可清洗魚體表面,除去細菌和粘液,且失重小;水冰法是先用冰將清水降低至0℃,清海水為-1℃,然後把魚類浸泡在水冰中,待魚體冷卻到0℃時即取出,改用撒冰保藏,此法一般應用於死後僵硬快或捕獲量大的魚,優點為冷卻速度快。微凍保鮮主要有冰鹽混合微凍法和低溫鹽水微凍法,應用於生產的尚不多。
水產品要長期貯藏,就必須經過凍結處理。凍結方法很多,主要有空氣凍結、鹽水浸凍結和平板凍結等。在我國,絕大多數採用空氣凍結法。平板凍結法發展較快,凍結間的溫度在-25℃以下,魚體中心溫度降至-15℃後,移入庫溫為-18℃以下的冷藏間冷藏,保藏時間為6個~9個月。水產品在冷藏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與冷卻保藏時基本相同,主要是魚體的顏色、組織結構和重量發生變化等,但在冷藏過程中的一切變化都極其緩慢。
干制保藏法 產品的干制加工就是在天然條件和人為控制條件下,儘可能地除去水產品原料中的水分,或除去一定的水分再加以添加物,以防止細菌性的腐敗,增強保藏性能的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
醃製保藏 水產品的腐敗主要是由於細菌和酶的作用,而水分的多少直接影響細菌的生長和酶的活性。一般來說,細菌的發育所需水分在50%以上,水分含量的減少也會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加食鹽醃製過程中,由於食鹽溶液的滲透脫水作用,使魚體的含水量降低,抑制了細菌的生長發育和酶的活性,從而延緩了魚的腐敗,達到了加工保藏的目的。
醃製方法主要有干醃法、濕醃法和混合醃漬法。干醃法又稱鹽漬法、撒鹽法,它是利用固體食鹽依靠魚體中析出的水分形成食鹽溶液鹽漬魚的方法。干醃時,由於食鹽溶解吸熱,使魚體受到一定程度的冷卻作用,但由於滷水不能立即形成,使鹽漬時間延長。濕醃法又稱鹽水漬地,它是將魚體放入容器中,注入預先配製好的食鹽溶液進行醃製的方法。該法廣泛應用於生產淡水魚,作為供應干制或熏制的原料,既方便又迅速,但不宜生產各種鹹魚。混合醃漬法是前兩種方法的結合,在實際生產中,一種是預先將食鹽擦於魚體,裝入容器後再注入飽和食鹽水,魚體表面的食鹽隨魚體內水分的析出不斷溶解,使鹽水不被沖淡,既克服了濕醃法的缺點,又使鹽漬過程迅速開始,避免了干醃法的缺點。另一種是先用鹽水漬後再用干鹽漬,或先用干鹽漬後再用鹽水漬。
罐藏法 水產品的罐藏就是將水產品密封在容器中,經溫處理,將絕大部分微生物消滅掉,同時在防止外微生物再次入侵的條件下,藉以獲得在室溫下長期存的保藏方法。它的生產過程是中預處理,包括清洗非食用部分的清除、切割、檢剔、修整、預煮調味或直接裝罐、加調味液或免加即干裝,以及後經排氣密封和殺菌冷卻等工序組成。生產上常用的罐藏容器大致可分為金屬罐非金屬罐兩大類,金屬罐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鍍錫罐和塗料的鍍錫鐵罐———塗料罐。此外還有鋁罐和鉻鐵罐。非金屬罐中使用較多的是玻璃罐,占有很大比重。
水產檢測
隨着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重視,對水產品的檢測也越來越嚴格,許多的時候採取顯微鏡對水產品進行檢測,檢測水產品的雜質顆粒、原蟲等,使水生動物疾病檢測技術能力顯著提升,已經成為水產發展必要環節。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搜狐,2017-03-27
- ↑ 中國漢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