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汪汪的古鎮(謝發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追》是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追
一
去古鎮,自然是去沖洗下習慣了鋼筋水泥鑄就的現代文明的眼和心。在我們巴中,就有這樣一個去處——恩陽古鎮。我對它心儀已久,但一直沒有去一睹其容顏。它離我居處不遠。朋友中游觀者,甚眾;詢問歸來的朋友,有說值得一玩的,有說不怎麼樣的……我患得患失起來。若往之一觀,索然無味,心內便失洗滌之望了;若往之一觀,盎然有意,自然給心、給眼留下別樣的色彩。在這惶惶里,生髮出些許怯意。我不敢在網絡上翻閱關於它的圖片和資料,不敢觀賞朋友們的相冊,甚至不聽關於它過多的談論……
這是一種煎熬,源自內心的煎熬,不能訴之於人的煎熬。對於長年宅在家裡的我,不在這煎熬里幻想才怪呢?
我常常坐在窗前,想:如水墨畫般地暈開了的房屋與小巷,是否會遇上戴望舒筆下「結着愁怨」的姑娘。那是江浙的古鎮小巷,不是巴山的迷濛。那它該有怎樣的古色古香?我想象不出那裡的明晰、那裡的蒼茫,在心中勾畫不出它可愛的模樣!
人啊,若不在煎熬里沉淪,就會在煎熬里衝動。已然衝動的我,獨自來到了恩陽古鎮。
那天,老天特意撒下了細雨,平添讓人感慨的氛圍。細雨涼了我的臉龐。老天是懂我的。他要滋潤我早已乾枯了的心。首先入眼的是:水泥路兩旁,佇立着猶如兒時鄉下街道的房屋。我心內不禁生了些許淡淡的失望——我不敢正視的一分柔軟,竟是童年裡街道的再現!我的童年在鄉間度過,現在仍生活在叫鄉下的地方。童年無波瀾亦無壯舉,有的是家鄉給予的平凡的溫情。可就是這,也比這樣的街道豐厚多了。我想折身而返,細雨里還可留一身乾乾的衣裳;但心內還是不甘,恐因自己的率性而抱憾。於是,在「好酒藏深巷」的安慰下,隨三三兩兩的行人繼續前行。
沒多久,這裡便驚了我的眼、我的心。
青瓦、朱漆、石板鋪就的小巷。方方石板都寫滿了滄桑,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只腳踩過的印痕,順着窄窄的天空延伸到遠方。石板兩旁,滿是木頭搭建的房子,有的立得端端正正,有的卻已傾斜。它們用斜斜的身子,無聲地向人們展示:它們歷經多少風雨,歷經多少時光。端立的會不會嘲笑傾斜的呢?嘲笑它們在歲月里失去剛正的立場?傾斜的會不會譏諷端立的太過古板,不知順勢而為呢?屋檐有高有低,它們在錯落里觀看人來人往。多年不變的青色屋檐,該在這裡看盡人世風雲……難以言說的古樸厚重向我壓過來;莫名的起了絲窒息的感覺——古樸里無處安身。我隨意的着裝該不會打擾這兒吧!
細細的雨絲,恰到好處的落在我的臉上。點點涼,從臉龐下滑到心底,攤薄了我心中的熾熱。此刻,我的心畢竟不平了,在這雨中濕潤了。朱紅的門和牆壁,偏還要將我的心照亮。心空前活絡,仿佛在某扇木門後面,曾住着我的前世,在那裡執扇讀書或隨心揮毫;又好像在某扇木門後面,前世丟下一個未完的約定;今生的前來,是看前世風流,還是來履行前世沒有了結的約定。
深呼吸,輕邁步,抑制天馬行空的思緒,任古鎮在看慣了鋼筋水泥堆砌的華美的眼中活色生香。
二
踏石板前行,不用轉彎,下了階梯,再下階梯,滿目青翠。古鎮的遠方,就是這拾級而下能到達的、掩映在青翠下的恩陽河。兩河交匯於此,再文靜地走向遠方。河水清澈見底。游魚,水底青青的石塊等歷歷在目。它澄碧如練,如鏡。倒映着兩岸的綠樹青峰,讓它綠得更加凝練了,綠得更加鮮活了。
我在石階的盡處,隨石板前行幾步,就站在一座石板橋的橋面上。趕巧的是,一群自在的鴨子在水中嬉戲,一位老婦人在河邊洗衣。洗衣的老婦舉起手中的木棒敲打衣服的聲音,傳入耳際。恩陽河更加鮮活生動了。滿眼綠意盎盎,一河生動,心內不由得響起:「像一位美麗的姑娘,披一件綠色的衣裳」這動聽的旋律。其實,巴山處處綠如玉。但在現代文明與古代文化深度相融的城市邊沿,能看到這惹人的鮮活綠意,就有些難得了。
「恩陽古鎮水碼頭地處兩水交匯處,上行可達南江、旺蒼;下行可達重慶,乃至上海(恩陽古鎮內的路牌介紹)。」就是這平靜如玉的水,成就了恩陽古鎮的璀璨,為巴山增添了別樣的韻致。因為這條河,這條河上的水運,留下了恩陽古鎮的繁華與厚重。老一輩的人,今天仍然將恩陽叫做恩陽河。
恩陽河的水碼頭,已消失在歲月的長流里。說實在的,見識淺薄的我,還真沒有從哪裡看出碼頭的痕跡。在巴山深處長大的我,自小就從爺爺花白的鬍鬚里聽說過:「旱碼頭清江,水碼頭恩陽。」歲月之力可以洗去實在的外象,卻無法洗去人們口口相傳或書面記載的過往。「千盞桅燈照恩河,只見船帆不見波。」於這般的文字里,我們不難想象古鎮的曾經。商人,書生,縴夫……這裡的舊石板,是不是還留有他們的足跡,是不是還記得曾經的勢利與儒雅,是不是還沾着勤勞又辛苦的汗珠?如果我的前世,真在這裡來過,該是什麼樣的角色?說不定,好比現在的我,迷失在這古鎮般的,在當年碼頭的忙碌或閒散里迷失了。
細雨,送滿河波紋。我站在這石板橋的橋面上;起了萬般波紋的心,竟不知該把目光投向哪裡。其實,在恩陽古鎮,我們的目光,不論投向何方,心內都會漾起一汪碧水。
三
古樸與曾經的繁華,肯定不是古鎮最感動人心的地方。我四處尋找,試圖破譯恩陽古鎮觸動人們心內柔軟的密碼。
「恩陽自南北朝(公元525年)置郡」,迄今約1500年。這麼長的時間,說明了恩陽古鎮不竭的生命活力。這裡,在將近1500年的時間裡,有多少是是非非,風風雨雨變成了傳說。很難從陳舊的石板上、朱紅的木門木柱上、青青的屋瓦上、潺潺的清流里看見千年的光和影,聽出千年的聲與歌。斑駁的古鎮牆壁,模糊了多少太平與動亂,活脫脫地給沉積了1500年,才留給我們一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笑臉。在這張燦爛的笑臉上,還洋溢着「四川十大古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笑意。 我恍然大悟:在這裡,「歷史文化」應該是最能觸動人的地方。我們,追着「歷史文化」,到恩陽古鎮來了。難怪,那古樸的街道,那清澈的流水,那般地驚了我的眼我的心。可惜,我對恩陽了解不多,又無恩陽本地朋友相陪。就只得再走走看看,以期能解心中嚮往的緣。哎,不知可有《恩陽古鎮志》。若有,一定要找來讀讀。若有,或許透過紙張,恩陽古鎮就能生髮出別樣的引力。我手頭的確沒有,只能走走看看,只能窺得一些細微。這樣也好,總有一些未知,會擾得人心痒痒,這又是另一種別樣的吸引。
我的能力着實有限,但我還是不藏丑,將我所追尋到的點滴記錄下來。恩陽古鎮隨處可見的革命舊址、遺址,與巴山大地同敘「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特別是那在舊社會就已然毀壞的紅軍石刻,表明了革命的艱巨與複雜。今天的我們,在那毀壞的石刻標語面前,是不是該讚美我們先輩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鑄就的堅定信仰。這信仰,早已在巴山大地處處紮根;現在,它又一次在恩陽古鎮如此地呈現。這對於我們,該怎樣地去仰視先輩呢?他們,留下說不完的故事讓後人品讀、傳誦。這麼多舊址,那麼多故事,要截取那段入耳入心?說實在的,那麼多從巴山走上革命的先輩,他們的名字早已劃破了巴山小地名的限,講述讓我們景仰的輝煌。他們的故事與巴山處處相融,在「華夏中央」形成一顆紅色的心臟。
引起我注意還有:「擁護紅軍_丙」這方小小的石刻。它大約只有五寸寬、二尺長。這是我目前見到的最小的紅軍石刻標語。它刻在那柱子旁邊的那塊石頭上,太容易讓人忽略。可與之對視,卻發現與同在巴中的「赤化全川」那樣的巨製一樣震撼人心。1933年到1935年,蘇維埃政府領導巴山人民開展革命鬥爭,給巴中人民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像恩陽古鎮這塊小小的石刻,當年何其平凡,如今卻熠熠生輝,燭照着我們常在紛繁里迷離的心。
前段時間觀看了《掛印知縣》。這個以恩陽為背景的感人故事。我慢慢地行走在細雨中的恩陽古鎮的石板上,暫時忘記自己,想當年喻秉淵在哪裡品茗飲酒。是在米倉古道上的「大棧房」,抑或在「胡家大院」?當年在恩陽古鎮揚名的「大棧房」「胡家大院」,今天仍還在迎接五湖四海的客人。由於時間有限,我沒能進去體驗,但我清楚的記得:「胡家大院」外面豎着的廣告牌上,書寫着當年「喻青天」從雲南帶回巴山的老鷹茶。其實,我老家有用老鷹茶熬豆瓣的習俗。我懷疑不是「喻青天」帶回老鷹茶,而只是帶回了老鷹茶的飲用方法,將已然在巴山生長了千年萬載的老鷹茶充分地利用起來。在這裡,我沒有找到「喻青天」相關的文字和遺蹟。
我無意間走到街道後面的河邊。一排排簡陋的竹椅放置在小道兩旁,竹椅前面擱着窄小的茶几,茶几上隨意地放着幾個青花瓷杯。老年人、中年人在隨意地喝茶閒聊。我陡然明白了,當年「喻青天」就是在這裡,自在地堅持,隨心地修身,成就身前身後的風範與高名。恩陽古鎮,千年來就這樣自在隨意的映照着巴山巴水,濡養了古鎮的居民,薰陶過往的行人,留住自己的芳華。
久遠已然蒞臨眼前。我的心塞不進太多的時間。對恩陽古鎮的歷史文化,我鐵定只能取一兩片羽,裝點自己簡陋。
四
縱有萬般不舍,終得離開。我心中竟有些迷離,一如這迷濛的細雨。老天真是我的知己;涼爽里送我迷人的風景——水汪汪的古鎮。
我一直以為這裡有我的前世,是因為對生養我的巴山的熟悉。漫步在巴山每一處,心內自有屬於巴山人的依戀與自豪。恩陽古鎮,今天遺我一汪活水,潤我心田,讓我心內盛開了一朵五彩的花朵。
作者簡介
謝發印,陪山里孩子的男人,讀書,寫詩,寫小文,現居四川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