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繡儀封鎮(趙大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繡儀封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水繡儀封鎮》中國當代作家趙大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水繡儀封鎮

在我的家鄉西平縣楊莊鄉,有一條小河蜿蜒流過,這條河流水潺潺,水草豐美,它的名字叫萬泉河。萬泉河由遂平縣進入西平境內時繞了一個彎,像一條玉帶一樣緊緊地纏繞着一個千年古鎮,這個鎮就是儀封鎮。

儀封鎮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自古為中原重要驛站,它左靠風景秀麗的嵖岈山,得山之精華;右依平靜清澈的萬泉河,涵水之恩澤。千百年來,一直興旺繁盛,成為中原大地一道靚麗的景觀。

據《西平縣誌》記載,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儀封,建有內城和外城,外城和內城各建城門4座,東城門名曰迎紫氣,西城門名曰望遙池,南城門名曰忠和寨,北城門名曰儀封鎮。城門樓分兩層,第一層為城門,第二層設炮台。城牆4個角均建有炮樓,牆高壕深,固若金湯。城門外1至2里處均建有營寨,後形成東寨、西寨、南寨、北寨、小寨、操場等自然村。

記憶中的儀封古鎮,一條寬寬的長街像魚的脊骨一樣,把鱗次櫛比的商家和民居均勻分開。街道兩邊的商家店鋪一例是烏黑的台階,烏黑的大門,烏黑的櫃檯,但櫃檯里的商品流光溢彩,紅的燈籠,紫的綢緞,黃的紗帳,白的瓷器……一件件帶着微笑,閃着光澤,招徠着每一位來客。店鋪後面的老屋隨意散落,牆壁上爬滿了青苔,幾株梨樹,不經意地倚在牆邊;而一枝鮮紅的桃花,伸過高高的圍牆,為小巷塗抹一點亮色。在街上行走,總會看見頭頂着黑手帕的大媽坐在門口,戴着眼鏡,一針一針地繡着花。蔥綠的葉,火紅的花,粉色的蝴蝶,在她手中一點一點活動起來。

那個時候,鄉親們隔三差五的就會來到鎮上趕集,購買生活所需要的油鹽醬醋。尤其是每年麥收之前,儀封鎮總會舉行廟會,當街兩台大戲,一南一北形成對峙。街道上人山人海,油條、水煎包、胡辣湯、涼粉、咸豆腐腦等當地小吃滿街飄香,掃帚、木杴、木杈、草帽等農副產品一應俱全,物資交易場面十分火爆。到了過年時節,這裡又掀起一個高潮,從進入臘月開始,四面八方趕集的鄉親們絡繹不絕,他們購買新衣,置辦年貨,給家人帶回一年的幸福和歡樂。

今天的儀封鎮,自然在改革開放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作為傳統古村落,它的文化和精神卻一直生生不息,那些坍塌的古城牆、殘存的黑磚青瓦的土樓和隨處可見的古柏,不經意間就會勾起人們濃郁的鄉愁。在這裡,你會感到時光的沉靜和凝重,眼光所及,是一幅壯觀的圖畫,也是一部厚重的書籍。基於這裡厚重的文化底蘊,2016年11月,儀封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儀封鎮能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名字,卻與一個重要的人物有關,這個人便是孔子。作為儒家思想創始人的孔子,從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用14年的時間周遊列國,宣揚他的學說和政治主張。他到過許多諸侯國,在由蔡國去葉國的途中,留下了不少千古不朽的聖跡和佳話。

《論語》中記載,一個儀地的封人聽說孔子經過自己的地盤,便請求孔子的弟子把自己引見給孔子,他告訴孔子的弟子:「凡品德高尚的人到了這裡,我還從來沒有不去拜見過的。」孔子的弟子就把他引見給孔子。儀地封人出來之後說:「諸位何必為孔子喪失官位擔憂呢?天下沒有德政已經很久了,上天將借他來宣揚大道。」

關於儀封,鄭玄註解為:「儀封為衛邑。」究竟在衛國的哪個地方?歷史上的學者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是山東萊蕪萊城區羊里鎮的儀封村,有人認為是河南蘭考縣的儀封鄉,還有人認為是西平楊莊鄉的儀封村……他們各自拿出難以辯駁的論據和細緻縝密的推理分析,試圖廓清歷史紛亂的煙塵,還原一代聖人的命運軌跡和心路歷程。

我的家鄉儀封位於西平縣和遂平縣交界處,距西平縣城25公里,當然希望《論語》中的儀封就是西平的儀封村,對這個問題自然也有較多的考證和思考。

《史記.孔子世家》載:「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陳遷於蔡……明年,孔子自蔡如葉。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去葉,反於蔡。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可以想見,孔子當年曾在葉蔡之間往返,踏着日月星辰,踏着歷史興衰榮辱,將漫漫黃土路踩成執著不變的信念。

清代《汝寧府志》卷二十六《儀封鎮中嶽行宮記》中寫到:「西平,蔡之下邑,西鄙儀封鄉,相傳為封人見聖地。左流隱水,右嵖岈山,為周、楚、秦、蜀之孔道。」由此可以看出,西平儀封在古代交通位置非常重要,為南北和東西之通衢,孔子自蔡如葉和由葉返於蔡,西平儀封是必經之地。《釋地續》對儀封的注釋是:「儀城乃衛西南境,距其國五百餘里。」按方向和距離,西平儀封恰好在衛國都城濮陽西南500餘里處,也正是孔子接見封人之地。

明代嘉靖年的西平知縣劉廷相對這個問題做過深入的研究,他在《封人見聖祠記》中寫到:「柏邑西距二舍許,有鄉名儀封。鄉之通衢之西,封人見聖祠在焉。溯流窮源,《魯論》述之備矣。余嘗讀《中州志》,有儀封名縣,今乃復已是名鄉,何居記有之?定公十四年,孔子去衛適陳。哀公六年,孔子如蔡及葉,憶吾夫子丁衰周之不辰,思以道易天下,席不暇暖,轍環列國。然儀衛屬,自衛適陳必經於此,封人見聖之地意者其在此乎?」

封人見聖祠被鄉親們稱為「黌廟」,小時候跟着大人去儀封鎮趕集,必定路過黌廟,三間青磚黑瓦小屋,矗立在長滿麥子的高坡上,在起伏搖曳的麥浪中,仿佛一座遠離塵囂的孤島。那時的我不知道黌廟是幹什麼用的,只看見裡面高高站立的孔子,和一兩隻落在屋頂上的鳥雀,靜穆地俯視着人世的蒼茫

既然孔子由蔡國去葉國的途中從柏國儀封經過,家鄉自然有不少關於他的故事,其中流傳甚廣的是「王三官三難孔聖人」。

據說孔子途經儀封,路過萬泉河的時候,大王莊村一個叫王三官(即項橐)的小孩,正和幾個小夥伴玩泥巴堆城的遊戲。孔子的車夫高叫着讓小孩子讓路,其他小孩子趕緊跑開,只有王三官站立不動,大聲反駁道:「自古以來只有車躲城的,哪有城躲車的?」孔子聽後感到很驚訝,下車示意車夫繞城而過。

這時,萬泉河裡白鵝和青蛙的叫聲此起彼伏,岸邊幾頭黃牛悠閒地吃草。王三官看到面前的這位老人和藹可親,小孩子的頑皮勁又來了,攔住孔子問道:「鵝小牛大,為什麼鵝的叫聲比牛的大?」孔子回答道:「這是因為鵝的脖子長啊!」王三官反問道:「青蛙的脖子短,為什麼聲音也很大呀?」孔子想了半天,也無法回答。

王三官又給孔子出了最後一道難題:「很多樹木一到冬天就落葉,為啥柏樹不落葉呢?」孔子想了想回答說:「柏樹不落葉是因為柏樹的葉子小。」王三官反問道:「那竹子的葉子也不小,為啥也不落呢?」孔子沉思良久,對弟子們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乃後生可畏矣!」

看到這個小孩子如此聰明,這裡的民風如此淳樸,孔子便有了停車辦學的想法。於是就停駐下來,在這裡興辦學校,教化百姓,傳播思想。從此,在秀美的山水之間,孔先生興辦學堂,將一批學子攬於自己的周圍,以廣博的知識薰染他們,以崇高的道德感染他們。在溫暖的春風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一起走向廣闊的麥田踏青賞春,歌詠而歸;在清涼的明月之下,他盤膝於蒲團之上,和弟子們共享清風明月,說古論今,暢談心志。在先哲思想的薰陶下,一批士子脫穎而出,其中的王三官(項橐)就成為孔子的一名重要弟子。

為紀念孔子在這裡興辦教育,後人曾經修建封人見聖祠。祠堂即「黌廟」,它既是瞻拜祭祀之地,又是教誨弟子之所。對於封人見聖祠,康熙年間的《西平縣誌》記載:「封人見聖祠,在城西六十里儀封鎮,明知縣劉廷相撰碑記」,「殿堂、門廡如文廟之制」。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以前,封人見聖祠已經修建,而且建築規模在當時相當宏偉可觀。

儀封作為孔子辦學聖地,明代時已廣辦義學。清代,儀封的義學有30多處。據考證,在儀封歷代授業學子中,一至七品官70多人,誥封誥授和赦封赦授38人,文武賢舉近百人。

2011年4月9日,河南省孔子學會認定儀封村為「孔子辦學聖地」,並授予「孔子辦學聖地」匾牌。

儀封古鎮不僅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蘊,還有着厚重的紅色文化基因,這裡曾經誕生過西平縣第一個黨支部——儀封黨支部。

這一切,都跟趙西亭有關。

趙西亭,字名久,1901年出生。他在家裡十分貧困的情況下,靠着自己的勤奮讀完了初級中學,考入百泉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在遂平縣玉山小學任教,期間與遂平縣早期中共黨員於敬齋和李耀南結為好友,並在二人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9月,在儀封鎮縣立第二小學任教的進步知識分子謝華生通過同學關係與李耀南取得聯繫。在李耀南和於慎臣的介紹下,謝華生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員後,謝華生便在縣立第二小學和儀封一帶進行黨的活動,先後發展幾名師生入黨,成立了儀封黨小組。

儀封黨小組的成立,像星星之火,在西平土地上逐漸點燃,照亮風雨如晦的時代。

1927年10月,根據鬥爭需要,時任縣立第二小學校長的謝華生將在玉山小學任教的趙西亭和在遂平從事運動的西平籍黨員趙捷三要回西平,準備籌建儀封黨支部。抄寫黨章,製作黨旗,擬定工作綱領,制定行動計劃……一切都在黑夜中進行,西平的天空,曙光初亮。

10月2日,西平縣9名黨員悄悄來到儀封北門外小莊村趙西亭家裡,召開一次重要會議。他們中間,有教師,也有學生,共同的信念將他們緊密凝聚在一起,結為平等的同志。在昏暗的房間裡,他們目光如炬,頭對頭圍繞在一起,熱烈地討論着,激動地暢想着,並以舉手表決的方式,成立了儀封黨支部。謝華生任支部書記,趙西亭和趙捷三任支部委員。

這是西平縣第一個黨支部。它似一聲滾滾雷鳴,震動着一塊塊正在萌動的心田。從此,西平的革命鬥爭有了有力的指導和明確的方向;從此,一艘戰船將承載着西平早期共產黨員們堅毅的決心,在滔滔巨浪中不斷搏擊,最終衝破颶風,駛向革命事業的海洋之中。

基於當時的形勢,儀封黨支部由遂平縣黨組織領導,直接與李耀南聯繫。

儀封黨支部成立後,豫南特委派吳介華同志到西平指導工作。在豫南特委的指導下,黨支部制定了對敵鬥爭的具體方針:發展群眾,開展抗租、抗稅、抗丁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夜校和農民運動訓練班,發展貧苦農民入黨,建立武裝,組織鬥爭。一把熊熊火炬,劃亮黑暗的夜空,發出耀眼的光芒。

首先被點燃的是西部山區的出山鎮。1928年初,在省立第三師範附小任教的出山籍進步人士關文匯在家鄉創辦了西平縣立第五小學。2月,關文匯奔赴儀封縣立第二小學,邀請謝華生到縣立第五小學擔任教導主任。經遂平縣委批准,謝華生到縣立第五小學任教,儀封黨支部書記由趙西亭接任。

在縣立第五小學,謝華生經常利用課堂抨擊時弊,宣講馬列主義,鼓勵學生向黨組織靠近,並以家訪的名義向農民宣傳革命思想,鼓勵他們同地主豪紳作鬥爭。在革命思想教育的基礎上,他相繼發展4名進步青年入黨。1928年3月,中共出山支部成立,直屬遂平縣黨組織領導,謝華生任支部書記。

中共出山支部的成立,為西平西部地區提供了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使革命鬥爭衝破國民黨當局的重重扼殺,在鄉村如火如荼地展開,延伸至城關、權寨、谷河等地。8月,經遂平縣委批准,中共出山直屬區委成立。

從1927年10月成立第一個黨支部,到1929年6月底,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西平全縣黨組織已發展到8個黨支部,80多名黨員。1929年7月,中共出山直屬區委根據信陽中心縣委的指示,在出山鎮縣立第五小學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平縣委,並選舉了中共西平縣委第一屆委員會。

今天,倘若沿着革命前輩的腳印從小莊村到儀封鎮走一圈,每個人都會感到經歷了一次「長征」。一馬平川的麥田,似一面畫在大地上的黨旗,在身邊獵獵作響,伸展向遠處的嵖岈山。

儀封鎮和隱水河,恰似錘子和鐮刀。

今天,當年壯觀的廟祠已經夷為平地,當年林立的碑碣早已不見,只有倖存的數棵古柏依然鬱鬱蔥蔥。萬泉河水默默不語,它流走的只是時間,流不去的是代代傳承的風化,在儀封鎮,尊孔重教和讀書之風歷代長盛不衰。

長期的教化和薰染,使得儀封鎮及其周圍的鄉親們團結友愛,寬厚仁慈,千百年來一直過着悠閒的耕讀生活,農忙時他們耕田地種莊稼,農閒時打銅器、踩高蹺作畫、演戲。

說起打銅器,西平縣素有「城東喇叭、城西銅器」之說。民間大銅器是一種源於儀封的獨具風格的鬧年樂器,受戰爭矛盾相擊而衍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隋唐年間,儀封開始流行大銅器。明清和民國時期,全鎮130多個村莊村村都有銅樂會,並獨創了130多個鼓點和多種打法。

儀封村民還有着濃厚的繪畫情結,這裡繪畫、書法愛好者眾多。宋代,儀封人興起畫鷹、畫虎之風,代代相傳,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儀封農民畫和農民書法,聞名全國。有不少村民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閒時背着畫板走南闖北繪畫賣畫,帶動全鄉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文化產業的興起,並把繪畫和書法傳承下來。

這裡還是有名的戲劇之鄉。1928年至1951年,越調名家張秀卿、李運亭、申鳳梅等,先後到儀封拜師尚雲亭學藝,並長期在儀封等地演出。

一批名人從這裡走出去,又一批名人誕生出來。儀封,不僅是一個繁華熱鬧的集市,更是一個書墨飄香的小鎮。

每每回到家鄉,當逶迤起伏的嵖岈山進入我的視線的時候,當玉帶一樣的萬泉河流過我的腳下的時候,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對着當年的黌廟深深鞠躬:巨人的腳步,有時就是一個路標。蕪雜的歷史長河,恰恰缺少的就是路標![1]

作者簡介

趙大磊,河南省西平縣人,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