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定新河,海河流域永定河下游入河河道。位於天津市區的北部,起於屈家店閘,東南流,經北辰區、東麗區、濱海新區,在北塘鎮入渤海。全長61.9公里,1970年到1971年開挖。北運河、潮白新河等匯入後再與薊運河匯流由北塘入渤海。途中還有新開河——金鐘河、北京排污河等匯入。 永定新河是海河流域北部水系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新河和薊運河的共同入海河道。對天津市的防洪安全十分重要。[1]
幹流概況
永定新河,位於天津市北部,是專為排泄永定河洪水直接入海的尾閭,屬泥質潮汐河道,上自屈家店水利樞紐分洪閘起,經天津市北郊區(北辰區)、寧河區、東郊區(東麗區)和濱海新區(原塘沽區),納北京排污河、金鐘河、潮白河、薊運河後於北塘入海,長61.9公里(有資料說66公里),其中屈家店至大張莊樞紐段14.5公里,為兩河三堤,南為1932年開挖的新引河,北為1970年開挖的永定新河。南堤為主堤,形成天津市北部防洪的主要屏障。 永定新河西,是海河流域北系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和薊運河的共同入海尾閭河道,控制着北四河8.3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關係着京津冀廣大地區的防洪安全。
水文特徵
永定新河,屬泥質潮汐河道,是人工河道,上游由屈家店水利樞紐控制,設計流量14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故下口設計流量為4640立方米每秒。
主要支流
北運河,上源有潮河、白河、溫榆河。北京市通縣北關閘以下稱北運河。南流至天津市北郊區屈家店與永定河匯合,又東南流入市區,至大紅橋有西來的子牙河匯入,至金鋼橋附近與南運河匯合而成海河幹流,全長140公里。由於北運河在屈家店樞紐分洪入永定新河,所以也算新河支流。
潮白河,潮白河位於薊運河以西,北運河以東,上游有白河、潮河兩支,潮河發源於豐寧縣,白河發源於沽源縣,兩支至密雲匯流後,始稱潮白河。原匯入北運河入海,1950年增闢潮白新河,並疏浚了東引河,從此潮白河洪水除少量由牛牧屯引河分入北運河外,絕大部分洪水均由潮白新河下泄至天津市寶坻區八台港入黃莊窪,里自沽窪滯蓄,其中少量洪水可經導流引河、七裏海、曾口河、東引河於北塘入海。
永定河中泓故道,原是永定河泛區內的行洪河道,1939年永定河改流北遙堤後,停止行洪。後經治理,成為永清、安次、武清縣及北郊區的排瀝河道。西起安武縣界在鄭樓村北入境,東經六道口村南、汊沽港、漁壩口村北,至北郊區入永定新河。全長19.4公里。
楊村機場排河,西起楊村鎮,經下朱莊鄉小高莊、小於莊、藕店至聶莊子鄉蓋模村東南進入北郊區,抵永定新河左堤揚水站。該河1954年開挖,後經1956、1965年兩次疏浚而成。全長23.2公里,境內長10公里,河底寬14米,流量30立方米/秒。
北京排污河,是排放北京城市污水及東南郊、大興縣、通縣南部的瀝水河道。1969年,於武清縣裡老村北四橋1公里處的市界為分界線,以北由北京市負責治理,以南由河北省負責完成。在通縣榆林莊建攔河閘,將匯入北運河的涼水河污水導入漷縣水庫,經鳳港減河,港溝河、鳳河、龍鳳新河、筐兒港引河、導水溝、抗旱河等匯入永定新河,全長89公里,天津市境內73.7公里。全水系匯水面積1401平方公里,與北運河相交處修建龍鳳新河節制閘及穿北運河倒虹吸。北京排污河工程為分段設計,港溝河底寬15米,排污流量50米3/秒,排瀝設計流量325米3/秒,為十年一遇洪水標準,校核流量455米3/秒,為二十年一遇洪水標準。
金鐘河,又稱東河,開挖於明天順二年(1458),原河上口始於天津金鋼橋下游處的三岔河口,原流經路線是沿今錦衣街、金鐘河路、金鐘河大街穿王串場、民權門旁、南孫莊至歡坨村地界至北塘附近人薊運河,然後隨之入海。清光緒十九年(1893)辟天津至歡坨西南之新河,進行了金鐘河上段改道工程,新河稱為新開河。以下原河道仍稱為金鐘河,以上老河道變為故道稱老金鐘河。在根治海河時期開挖了永定新河、潮白新河、金鐘河被截成三段,永定新河以下段落均成為廢河故道,永和村防潮閘以上段仍與新開河連為一體運用,於其防潮閘下匯入永定新河。
在開挖永定新河的同時,又開挖了永金引河,永金引河自大張莊樞紐引水涵洞起,利用一段原淀南引河,穿北郊區津榆公路後開挖新河至歡坨揚水站東入金鐘河,全長9.15公里,引水流量200米3/秒。金鐘河原長48.8公里,自注入永定新河後,由歡坨村西南(南孫莊東北)起至防潮閘下為23.3公里,新開河為13.2公里,新開河、金鐘河全長為36.5公里。金鐘河設計流量400米3/秒,1963年9月最大行洪量381米3/秒,現狀最大過水能力100米3/秒。 北塘排污河,又稱北排污河。承擔排泄天津市區海河以東的趙沽里、張貴莊兩大排水系統的污水、部分雨水和郊區農田瀝水。1959年至1962年修建,起自趙沽里泵站出水口,往東經山嶺子,至永和閘匯入永定新河,長32.7公里。污水最後經永定新河,入渤海。
工程背景
永定河,是海河北系中最大的一條河流。西漢以前統稱治水;東漢至南北朝稱㶟水;隋至宋叫桑乾水、桑乾河;金稱盧溝河;元至明稱盧溝河、渾河;明末至清初又叫無定河;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經皇帝賜名「永定」後,才始稱永定河。
歷史上的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水災害最嚴重的河流。河道善淤、善決、善徙,素有「小黃河」、「渾河」之稱。據史料統計,自金代開始至1949年的834年間,永定河下游決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其中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的176年中,就發生決溢49次,平均3.6年1次。 永定河中下游治理,自金代起曾多次在北京石景山以下河段築堤擋水,打壩分洪。到清康熙年間,經過一次大的人工改道治理,下遊河道的兩岸堤防系統已成形。但在18世紀前,對永定河的治理,都限於在下游防洪築堤,堵復加固。從18世紀起,才有了築壩攔洪、建閘分洪的設想和嘗試。直到1949年前,永定河的洪水災害還很嚴重,堤防漫溢、決口仍時有發生。僅1912年~1949年的37年中,在盧溝橋以下就發生大的決口7次,受災面積多達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1917年和1939年的兩次大水(也有大清河相應洪水加入)還淹了天津市,造成京津交通斷絕,海河航道淤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永定河的治理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49年11月水利部召開全國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審議由華北水利工程局擬定的《整治永定河及流域開發計劃草案提綱》。以後,又根據1953年、1957年、1966年和1986年分別編制的《永定河流域規劃》、《海河流域規劃草案》、《海河流域防洪規劃(草案)》、《海河流域補充規劃(草案)》的要求和安排,對永定河的洪水災害進行綜合治理,興建防洪工程,包括上游建設水庫,中下游建閘等措施。作為其中一項工程,為擴大下遊行洪河道及入海尾閭,開挖永定新河,使永定河洪水直通入海,河道設計行洪能力達到20~50年一遇。
工程建設
河道工程
永定新河工程由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設計,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組織施工。工程於1970年10月開工,河北省天津、唐山、滄州、保定、石家莊、衡水、邢台、邯鄲8個地區的「根治海河」民工參加開挖。1971年7月竣工。共用4487.9萬個工日,挖土方6932.6萬立方米,投資5594萬元。其上段按50年一遇設計,設計流量為1400立方米每秒,按100年一遇校核,校核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海口段增至5763立方米每秒。由于海潮攜帶大量泥沙上溯,致使上段嚴重淤積,據1981年測量,原竣工河底高程以上總淤積泥沙1163萬立方米,淤積長為屈家店以下39.5公里(以下漸變為沖刷段)。1984年再次測量,總淤積量增至1487萬立方米,淤長為屈家店以下49公里。淤積上限基本穩定在2.0米高程左右。
屈家店以下17公里行洪深槽基本淤平,17~27公里段正處於淤積過程中。永定新河北槽蘆葦叢生,尤以17公里以上段最為密集,形成阻水屏障。由於過流斷面縮小,糙率加大,使泄量降低。經計算,在原設計水位條件下,泄量為610立方米每秒,比設計流量降低56%。如通過設計流量,屈家店閘下水位將升高到7.39米,超過設計水位1.84米。其防洪標準已達不到50年一遇。
樞紐工程
屈家店水利樞紐-永定新河進洪閘,位於天津市北辰區屈家店附近,樞紐工程包括北運河節制閘、船閘、南進洪閘(新引河閘)和北進洪閘(永定新河閘),擔負着泄洪、排污、供水、灌溉和防潮任務。為給永定河開闢入海尾閭,宣洩較大洪水,保證上游地區及天津市安全,1969年於新引河進洪閘左側修建永定新河進洪閘。設計閘上水位6.1米,泄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校核閘上水位6.3米,泄洪流量1600立方米每秒。閉閘擋水時,閘上水位4.5米,閘下無水。屬三級建築物,按抗禦7級地震設防。自建成以來,最大過閘流量499立方米每秒(1977年7月27日),最大逆流過閘流量55.5立方米每秒(1974年)。
大張莊閘,位於天津市北郊區大張莊村附近,新引河入永定新河處。該閘始建於1970年,該閘主要任務是汛期分泄永定新河洪水,設計流量380米3/秒,相應閘上水位4.86米(黃海高程,下同),閘下水位4.81米。校核流量515米3/秒,相應閘上水位5.43米,閘下水位5.38米。後於1983年隨引灤工程建設利用,新引河反向輸水,將引灤水送至屈家店涵洞入北運河,進海河。
永定新河是海河流域內大型泄洪河道唯一未建海口防潮閘的河道。據1984年測量資料,屈家店以下43公里以內的河段,總淤積量1487萬立方米,降低了泄洪能力。 永定新河防潮閘,位於新河河口,20孔,泄洪能力50年一遇設計、100年一遇校核標準,閘下新建一座650米長的漁船碼頭。可以將海潮帶來的沉沙擋在河口之外,使永定新河上游和潮白新河的洪水安全下泄入海,確保海河流域北四河中下游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防洪防潮安全。
滯洪工程
淀北分洪區,在天津市北郊區、武清區境內,位於北運河以東,楊北公路、運東乾渠以南,排污河以西,永定新河左堤以北,總面積215平方公里。設計蓄滯洪水位4.15米(黃海、下同),蓄洪量3.861億立方米。1928年12月14日,整理海河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研究開闢海河放淤區,確定三角淀正東圈l圍一片窪地作為放淤區,即淀北放淤區,以沉澱永定河泥沙,避免淤積海河,沉澱後的清水泄入金鐘河而入海。建國後,海河放淤區經過整修,恢復其功能。
汛期並承擔北運河、永定河分洪任務。1971年永定新河開挖後,為保證永定河安全運行,確保天津市安全度汛,淀北仍為超標洪水的蓄滯洪區。運用原則:當盧溝橋以上發生五十年一遇以上洪水時,經永定河泛區調蓄後,屈家店閘流量大於1800米3/秒,且威脅天津市區時,在屈家店閘上郎園或永定新河左堤破堤向淀北分洪。
運用原則:當盧溝橋以上發生五十年一遇以上洪水時,經永定河泛區調蓄後,屈家店閘流量大於1800米3/秒,且威脅天津市區時,在屈家店閘上郎園或永定新河左堤破堤向淀北分洪。
西七裏海蓄滯洪區,是永定新河的臨時蓄滯洪區。在寧河區、塘沽區和北京清河農場境內,位於永定新河左堤以東、津榆公路和青龍灣故道右堤以南、潮白新河右堤以西,總面積192.25平方公里,設計蓄洪量3.497億立方米。1971年,開挖潮白新河,從七裏海穿過,把七裏海分成東西兩部分,潮白新河以東部分稱東七裏海,以西部分即西七裏海。1971年6月開挖永定新河,1987年至1992年在編制《天津市城市防洪規劃》中劃定西七裏海為臨時蓄滯洪區。
運用原則:由於永定新河1992年清淤至樁號28+192處,設計行洪能力為1100米3/秒,在下游疏通前,如遇超此標準洪水,採取向西七裏海分洪的臨時措施。
後期治理
永定新河右堤作為本市城市防洪圈北部防線,對270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防洪安全起着決定性作用。自1971年開挖後,由於河口未建擋潮閘,河道長期受潮水控制,泥沙不斷淤積河道,永定新河的行洪能力由原來的1400~4620立方米/秒降至現狀的600~1500立方米/秒,導致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和薊運河洪水基本失去入海出路。一旦上游發生較大洪水,分洪淹沒面積達到1160平方公里,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鑑於此,在水利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市委、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推動下,2007年11月,永定新河治理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程總投資10.11億元在永定新河河口修建防潮閘一座。建設主要內容包括20孔按泄洪能力50年一遇設計、100年一遇校核標準,閘下新建一座650米長的漁船碼頭等。通過全體參建施工人員近四年的努力,該工程於2011年5月建成通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