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劉家峽恐龍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2/26/%E6%B0%B8%E9%9D%96%E5%88%98%E5%AE%B6%E5%B3%A1%E6%81%90%E9%BE%99%E5%8D%9A%E7%89%A9%E9%A6%86.jpeg)
永靖劉家峽恐龍博物館位於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永靖縣境內鹽鍋峽水庫庫區水岸。為了有效保護和利用恐龍足印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存,充分發掘恐龍足印的科研、考古價值,提高旅遊文化內涵,永靖縣政府於2010年開始建設劉家峽恐龍博物館,擬展出白堊紀恐龍及其它古生物化石標本[1],成為一個採集、修復、裝架、收藏、展示和研究為一體的恐龍專題博物館,並成為在國內外恐龍學遺蹟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科普基地。
發現經歷
在該足印遺蹟產出的附近地區,已經多處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恐龍的類別和研究足印遺蹟與造跡生物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
恐龍足印化石是研究恐龍生理和生活習性的珍貴材料,其形態、排列方式和組合特徵能夠真實地反映相當一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如個體大小、運動方式(四足或兩足行走)、生活方式(群居或獨居)等,同時能夠為研究恐龍生活環境和生物類別提供重要依據。由於恐龍類別多樣,形態古怪,並以體軀巨大而着稱,在成功地統治地球長達一億六千萬年之後,又在距今約6千5百萬年前全部消失,其從發生到繁盛、從衰落到絕滅的整個演化過程充滿着傳奇和神秘色彩。相信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肯定會吸引眾多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觀考察,使其成為最受青睞的、津津樂道和普遍關注的地質公園。
劉家峽恐龍足印群,保存十分完整和清晰,立體感強。同時,在同一岩層層面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及糞跡等,構成了足印、臥跡、拖痕和糞跡共存的場面,非常獨特。在已經揭露的總計710平方米的岩層層面上發現了8類30組270個足印,其中至少包括兩類巨型蜥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似鳥龍類和其它三類形態獨特、尚未歸屬的足印,代表至少8個屬種。在同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食植類和食肉類恐龍足印,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劉家峽恐龍足印群中最大的一組蜥腳類足印為世界之最,已列入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恐龍足印群候選世界紀錄。而且該類足印前足小,後足大,前後足足印成對出現並有規律地部分疊覆,為國內外首次發現。
黃河三峽恐龍足印群化石地質遺蹟位於鹽鍋峽水電站上游1公里處的太極湖北岸,距縣城水上距離43公里。該遺蹟是在1999年7月至8月,由甘肅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原蘭州地質礦產勘查院)古生物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李大慶博士等地質工作者進行古生物地層調查工作過程中發現的。從1999年8月開始,由三勘院負責開始人工揭露,目前已揭露面積近2000平方米,挖掘出10類150組共1724個足印。其中最大足印為150cm×120cm,為世界之最。
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的成群發現在甘肅省尚屬首次,該化石與其它產地的古生物遺蹟相比,有五個顯着特點:其一是保存完好、清晰度高。絕大多數產地的恐龍足印化石是經自然風化作用而暴露於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完全是經過人工仔細揭露出來的,因而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體感強。同時,在同一岩層層面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 尾部拖痕及糞跡等,構成了足印、 臥跡、拖跡和糞跡共存的場面,因而非常獨特。其二是規模大,屬種多。在已揭露的總計2000平方米的岩層層面上至少有兩類巨型晰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似鳥龍類,一類翼龍類和其它三類形態獨特、尚未歸屬的足印,代表至少9個屬種。在同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食植物類和食肉類恐龍足印,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其三是足印大而獨特。以前在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的恐龍足印是1982年韓國慶尚道一帶的海岸邊發現的長120厘米,寬64厘米的晰腳類(腕龍)足印。專家們確定留下該足印的是一個龐然大物,它兩步就可以跨過一個籃球場,體長至少有20米,體重接近50噸。而且該類足印前足小,後足大,前後足印成對出現,並有規律地部分疊覆,為國內外首次發現。其四是多層面出現,在已經揭露的1號點同一點上出現上、下兩個產有不同恐龍足印類型的層位,而恐龍類群發生了演替,這種足印產地在世界亦屬罕見。其五是伴有骨骼化石發現。在恐龍足印化石遺蹟產出地的附近地區,已經多處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雖然尚未進行系統發掘。總而言之,該恐龍足印化石規模之大、種類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體感之強,均為世界少有。
恐龍
恐龍是中生代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它的滅絕至今仍是科學上的一個謎。新生代動物遺骨形成化石已屬稀罕,中生代恐龍足印形成化石堪稱奇蹟中的奇蹟。據專家考證,永靖縣恐龍足印化石形成於一億七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或早白堊紀時代,是在當時泥濘的土地上留下的,腳踩下後帶出的淤泥也保存完好,經過上億年的演變成了現在的化石[2]。專家們根據足印有從南往北,有從東向西,相互交叉方向,形象地描繪了當時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億七千萬年前,黃河還沒有形成, 這一帶是一個古湖泊的沙灘。那時的湖泊正處於枯水期,沙灘露在外表上,還是半潮濕的。龐大的恐龍家族爬出湖泊,經過沙灘向岸上走去,沿山爬行,後面兇猛的靠後肢行走的虛骨龍追隨而至。鬆軟的沙灘上就留下了它們的足印,越往岸上足印越清楚。以後沙灘進一步脫水、乾燥,在足印的表面形成一層硬殼,等到下一個季節,水位上漲,迅速淹沒了這片沙灘,湖水帶來的泥沙覆蓋了足印。
劉家峽恐龍足印地質遺蹟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生物研究專家的廣泛關注。2001年3月,在國內被稱為「恐龍王」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着名恐龍專家趙喜進教授野外現場鑑定後認為:「該恐龍足印群是一處世界罕見的,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恐龍遺蹟化石產地。其足印之大,類別和屬種之多,保存之清晰完好,堪稱世界之最,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地質遺蹟保護價值」;2002年4月份,美國克羅拉多大學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馬丁·羅克里教授在現場考察研究過程中,識別出翼龍和鳥腳類恐龍足印化石,這在我國是首次發現;同年10月,日本福田縣恐龍博物館博士東洋一教授一行5人到恐龍足印化石考察時,驚嘆地說:「這是我在亞洲看到的最好的恐龍足印,此次發現,屬世界第一,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劉家峽恐龍足印地質遺蹟的發掘,不僅具有極高的科研和科普價值,也是一處非常罕見的自然景觀。為了保護挖掘恐龍足印化石潛在的科研科普和觀賞旅遊價值,於2001年11月省政府批准建立「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群省級自然保護區」,12月國土資源部批准興建「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規劃投資9600萬元,建成開放式恐龍博物館,將帶着人們走近遠古時代,再現白堊紀恐龍生活場景。
視頻
永靖劉家峽恐龍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盤點:全球八大最珍惜古生物化石標本 ,搜狐,2016-03-25
- ↑ 長見識:化石是怎麼形成的,搜狐,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