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中志 |
作者;常璩(晉朝) 類別;地方志著作 文章名;漢中志 選自著作;華陽國志 著作又名;華陽國記 |
漢中志,選自晉朝人常璩編寫的《華陽國志》卷二。
《華陽國志》全書十二卷,約十一萬字。全書內容,大體由三部分組成:一至四卷主要記載巴、蜀、漢中、南中各郡的歷史、地理,其中也記載了這一地區的政治史、民族史、軍事史等,但以記地理為主,其類似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述了西漢末年到東晉初年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劉焉劉璋父子、劉備劉禪父子和李氏成漢四個割據政權以及西晉統一時期的歷史,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紀;十至十二卷記載了梁、益、寧三州從西漢到東晉初年的「賢士列女」。[1]
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原作《華陽國記》。「華陽」一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華陽黑水為梁州。」意思是說梁州東至華山之陽,西至黑水之濱。常璩在《華陽國志·序志》中說:「唯有天漢,鑒亦有光。實司群望,表我華陽。」且注釋說將漢水作為華陽地區的標誌。《華陽國志》所記地區為《禹貢》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華山之陽、漢水之南而得名為「華陽」。它記載了公元四世紀中葉以前,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三省以及甘肅、陝西、湖北部分地區的歷史、地理。此書體制完備,內容豐富,考證翔實,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數民族史以及蜀漢、成漢史的重要史料。
《華陽國志》全書十二卷,約十一萬字。全書內容,大體由三部分組成:一至四卷主要記載巴、蜀、漢中、南中各郡的歷史、地理,其中也記載了這一地區的政治史、民族史、軍事史等,但以記地理為主,其類似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述了西漢末年到東晉初年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劉焉劉璋父子、劉備劉禪父子和李氏成漢四個割據政權以及西晉統一時期的歷史,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紀;十至十二卷記載了梁、益、寧三州從西漢到東晉初年的「賢士列女」,這部分相當於「正史」中的列傳。劉琳在《華陽國志校注·前言》里指出:「從內容來說,是歷史、地理、人物三結合;從體裁來說,是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三結合。」常璩將歷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經濟、人文等綜合在一部書中,這點無論是從體例上還是內容上,都具備了地方志的性質,但又明顯區別於傳統方志只偏重於記載某一地區的特點,這種區別,正是常璩之《華陽國志》在中國方志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華陽國志》千百年來能挺拔於方志之林並成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華陽國志》自成書以來,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評價和推崇。唐代著名史評家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說:「郡書者,矜其鄉賢,美其邦族。施於本國,頗得流行;至於他方,罕聞愛異。其如常璩之詳審……而能傳諸不朽,見美來裔者,蓋無幾焉。」北宋學者呂大防在《華陽國志·序》中也說:「蜀記之可觀,未有過於此者。」徐廣的《晉記》,范曄的《後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昭的《續漢志注》,李膺的《益州記》,酈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唐初修的《晉書》以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都大量取材於《華陽國志》。當代人對於古代西南的研究,都把《華陽國志》作為重要的史料。尤其是攥寫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方的史志,更是離不開《華陽國志》。
綜上所述,鑑於《華陽國志》在研究古代西南史方面可提供重要的史料價值,以及後人因研究此書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而這些研究成果,得益於《華陽國志》中關於古代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物產資源、生態、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記載,其成果對於今人研究西南社會發展、探究西南經濟發展規律等諸多研究領域提供了歷史依據和參考價值。
漢中
漢中市地處中國版圖地理幾何中心,地理上屬中國西南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古稱:南鄭、梁州、天漢,是大漢王朝的發祥地,也與漢族這一稱謂的形成有直接的關係,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境內洋縣生存有全國一級保護鳥類、「世界珍禽」——朱䴉,故又被稱為「朱䴉之鄉」。現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勉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1區10縣及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原文
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れ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昭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恆成爭地。漢高帝既克秦,獲子嬰,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三十一縣。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一人之下,則伸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蕭何常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關中,資其眾,卒平天下。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去洛一千九十一里。叔既饋以軍餉,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相。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王。 自叔之後,世修文教,有ㄈ儻之士,異人並挺。鄧公抗言於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致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碧、寶、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醬,殊方奇玩,盈於市朝,振揚威靈,被於幽裔。遂登九列,杖節繡衣,剖符博望。谷口子真秉箕潁之操,湛然岳立,不營不求,德聲邁流。楊王孫應至人之概。 自建武以後,群儒修業,開按圖緯,漢之宰相當出坤鄉。於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太尉子堅弈世論道。其璋瑚璉之器則陳伯台、李季子、陳申伯之徒,文秀瑋曄。其州牧郡守,冠蓋相繼,於西州為盛,蓋濟濟焉。 莽時,公孫述據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於其害。 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沒略吏民。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出屯褒中,欲與羌戰。主簿段崇陳諫,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從,戰,敗績。崇與門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戰捍廑,並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殯殮廑。虜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虜素憚禪,更來盤結。禪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矯詔赦之,大小咸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故吏冠蓋子弟嚴孳、李容、姜濟、陳巴、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志報羌,各募壯士,預結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官,孳等門下官屬。元初二年,羌復來,巴郡板救之。信等將其士卒力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二十五人戰死。自是後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詔褒嘆信、崇等,賜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問其家。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漢中太守。 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谷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雲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 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成固人陳調素遊俠,學斃蕤,固以為門下掾。說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逾牆走,投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鈐下,遂得殺固。嵩痛憤,杖劍直入。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修,戰死。魯遂有漢中。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 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說巴夷杜、朴胡、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驕。帝室以亂,不能征,就拜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璋數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更襲取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時先主東下公安,巴漢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朴胡、袁約為三巴太守;留征西將軍夏侯淵及張、益州刺史趙等守漢中,遷其民於關隴。 二十四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來戰,大為先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首。魏武帝復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先主遂為漢中王。將還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中,眾皆以必張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義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中,卿居之若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眾壯其言。 初,魏武之留淵、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修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也。」 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 蜀平,梁州治沔陽。太康中,晉武帝孫漢王迪受封,更曰漢國。郡但六縣。 南鄭縣郡治。周貞王十八年秦厲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大姓李、鄭、趙氏。 沔陽縣州治。有鐵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二曰濁檢。有魚穴,清水出奧,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取。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 褒中縣孝昭帝元鳳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縣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蒲池縣 西鄉縣 魏興郡,本漢中西城縣。哀、平之世,縣民錫光字長沖為交州刺史,徙交太守。王莽篡位,據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內,未以為意。尋值所在兵起,遂自守。更始即祚,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節,征拜為大將軍、朝侯祭酒,封鹽水侯。後漢中數寇亂,縣土獨存。漢季世別為郡。 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姊歸北伐房陵、上庸;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乘沔水會達上庸。以申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達、耽降魏。黃初二年,文帝轉儀為魏興太守,封鄖鄉侯。蜀平,遂治西城。屬縣六,戶萬,去洛一千七百里。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中郡同。 西城縣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騎校尉蜀郡何攀為公國也。 餵蓉 安康縣 興晉縣晉置。 鄖鄉縣本名長利縣,縣有鄖鄉。 洵陽縣洵水所出。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華陽國志》之《漢中志》,360doc個人圖書館 , 2016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