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唐封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唐封禪》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卷十一。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原文

漢光武建武三十年,車駕東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泰山。詔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編錄!若郡縣遠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令屯田。」從此群臣不敢復言。後二年,上齋,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感此文,乃詔梁松等按索《河》、《洛》讖文言九世封禪事者,遂奏三十六事。於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禪禮。

唐太宗貞觀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請封禪,詔不許。六年,復請,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昔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後世豈以文帝之賢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顛,封數尺之土,然後可以展其誠敬乎?」已而欲從其請,魏鄭公獨以為不可,發六難以爭之,到以謂崇虛名而受實害。會河南、北大水、遂寢。十年,復使房喬裁定其禮,將以十六年二月,有事於泰山,會星孛太微而罷。

予謂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禪之非,形諸詔告,可謂著明。然不能幾時,自為翻覆。光武惑於讖記,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觀之,蓋所以累善政耳。

譯文

漢光武建武三十年,漢光武帝到東部巡視,眾大臣進言說,皇帝即位三十年了,應該到泰山舉行祭天地的典禮。光武帝下詔說:」我即位三十年,老百姓怨氣滿腹,我欺騙誰?欺騙天嗎!為什麼要玷污古來封禪泰山的七十二代帝王的記錄呢!如果各郡各縣從遠地派官員來祝壽,以熱烈的稱譽作出虛假的讚美,一定判以剃髮的刑罰,並讓他去墾荒種田。」從這以後,大臣們不敢再說封禪的事了。過了兩年,漢光武進行齋戒,在晚上讀《 河圖會昌符》 ,書上說;「赤劉之九,會命岱宗(崇尚紅色的劉姓皇帝的第九代,應該到泰山盟會祭報天命)。」漢光武對這段話有所感悟,就下令讓梁松等查閱《 河圖》 、《 洛書》 中說到第九代祭天地的文字,於是大巨們上報說有關的誠文有三十六條。於是請求漢武帝元封年間的封禪之制,在三月舉行的祭天地的典禮。

唐太宗貞觀五年,大臣們認為四方各族都臣服於唐了,就上表請求皇上祭拜天,皇上不同意。唐貞觀六年,又請求,皇上說:「你們都把祭拜天地的典禮看成是帝王的盛大的事情,我的想法不是這樣的。如果全國的社會安定,家家富裕,人人豐足,即使不舉行祭天典禮,又有什麼妨礙呢?當年秦始皇舉行過祭天地的典禮,而漢文帝沒有舉行過祭天地的典禮,後代難道會認為漢文帝沒有秦始皇賢明嗎?再說敬奉上天只要清除塵土就可以祭拜了,為什麼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築起幾尺高的土壇,這才可以表示對天地的崇敬誠心呢?」不久又想實行大臣們的請求,唯獨魏徵認為不可以,他發出六次責難來爭辯、甚到說祭祀天地的大典是崇尚虛妄的名聲而會造成實際的好處,由於碰上黃河南北發生大水災,這件事就停止了。貞觀十年,太宗又讓房喬考慮決定這項典禮,將要在貞觀十六年二月在泰山上舉行,又碰上彗星出現在太微坦而作罷。

我認為,這兩個皇帝都是世上罕有的具有崇高威望的君主,清楚地知道封禪是不對的,並記錄在他們的詔令之中,可以說英明卓著。然而沒有多長時間,自己又作出反覆改變決定。漢光武帝是被誠語預言所迷惑,唐太宗則是喜好做大事、成大名。在現在看來,這是影響了良好政治的地方。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3]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漢唐封禪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