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石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口石龍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街道,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宋。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
眉山市
眉山市(四川話拼音:Mi2shan1;本地發音:[mi21sã55]),簡稱眉,古稱眉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市境北臨成都市,東界資陽市、內江市,南接樂山市,西鄰雅安市。地處四川盆地西部,東部為成都平原,西部為低山丘陵區,岷江縱貫市境,青衣江在西部貫穿。全市總面積7,140平方公里,人口300.13萬,市人民政府駐東坡區。眉山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故鄉,建有三蘇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來由
眉山之名有以下三說:
歷史
秦置武陽縣(治今彭山區江口街道),屬犍為郡。東漢永初元年(107年)犍為郡移治武陽縣。東晉於武陽縣僑置江陽縣。南朝齊建武三年(496年)置齊通縣(治今東坡區),為齊通左郡治。南朝梁於江陽縣置江州、江陽郡;改江陽縣為犍為縣(治今彭山區);置懷仁縣(治今仁壽縣),普通年間於懷仁縣置懷仁郡。太清二年(548年)於齊通縣置青州,改齊通左郡為齊通郡。西魏改犍為縣為隆山縣。廢帝二年(553年)改懷仁縣為普寧縣。廢帝三年(554年)改青州為眉州。北周改眉州為嘉州;於隆山縣置隆山郡;廢江州、江陽郡。孝閔帝元年(557年)於普寧縣置陵州。保定二年(562年)置青神縣,並置青神郡。天和二年(567年)置洪雅鎮(今洪雅縣)。明帝年間置齊樂縣,武帝改齊樂縣為洪雅縣(今丹稜縣)。
隋開皇初廢齊通郡,改齊通縣為廣通縣;省隆山郡,並江陽縣入隆山縣;廢青神郡,青神縣改屬嘉州。開皇十三年(593年)改洪雅縣為丹稜縣,並於洪雅鎮另置洪雅縣,均屬嘉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普寧縣為仁壽縣。仁壽元年(601年)改廣通縣為通義縣。大業初改嘉州為眉州,尋廢;於通義縣置眉山郡;改陵州為隆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隆山郡為陵州;於洪雅縣置犍州。武德二年(619年)於通義縣復置眉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犍州,洪雅縣改屬眉州。貞觀八年(634年)青神縣移治今址,屬眉州。武周先天元年(712年)因避李隆基諱,改隆山縣為彭山縣,屬眉州,以縣內彭亡山(今仙女山)得名。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通義縣為眉山縣,仍為西川路眉州治。《元和郡縣誌》眉州:「因峨眉山為名。」熙寧五年(1072年)改陵州為仙井監。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改陵州為隆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眉山縣、丹稜縣入眉州;省洪雅縣入夾江縣;廢隆州,仁壽縣改屬成都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眉州為眉縣,屬嘉定州;省彭山縣。洪武十年(1377年)省青神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眉州,直隸四川省,復置彭山縣、丹稜縣、青神縣。成化十八年(1482年)復置洪雅縣,屬嘉定州。清康熙元年(1662年)省彭山縣入眉州。康熙六年(1667年)省青神縣入眉州。雍正五年(1727年)仁壽縣改隸資州直隸州。雍正六年(1728年)復置彭山縣、青神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存縣,改眉州置眉山縣,與彭山、洪雅、丹稜、青神四縣屬上川南道,次年改建昌道;仁壽縣屬下川南道,次年改永寧道。1930年廢道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除仁壽縣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外,其餘各縣均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置眉山專區,專署駐眉山縣,屬川西行署區,轄眉山、彭山、青神、夾江、洪雅、丹稜、名山、蒲江、邛崍、大邑10縣。1951年新津縣劃入眉山專區,大邑縣劃歸溫江專區。1952年眉山專區由四川省鄰導。1953年3月,撤銷眉山專區,眉山、彭山、青神、夾江、洪雅、丹稜六縣劃歸樂山專區,名山、蒲江、邛崍、新津四縣劃歸溫江專區。1958年仁壽縣由內江專區轉劃樂山專區。1959年彭山、青神二縣省入眉山縣,1962年復置彭山、青神二縣。1968年樂山專區改稱樂山地區。1985年5月,樂山地區改設樂山市。1997年8月,析樂山市眉山、彭山、仁壽、青神、洪雅、丹稜、青神六縣置眉山地區,專署駐眉山縣。2000年6月,撤銷眉山地區和眉山縣,改設地級眉山市;原眉山縣改置東坡區。2014年10月,撤銷彭山縣,設立彭山區。
地理
眉山市位於岷江中游,北鄰成都市,南瞰樂山市,東臨資陽市,西望雅安市,轄區主要部分位於成都平原,東坡區、彭山區、青神縣主要位於成都平原,其餘3縣則屬山地或丘陵地貌。
參考文獻
- ↑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 110網. 2002-12-27 [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