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沃爾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湯姆·沃爾夫,也稱小托馬斯·肯納利·沃爾夫(英語:Thomas Kennerly Wolfe, Jr.,1930年3月2日~2018年5月14日)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里士滿,為美國作家和記者,1950年代後期開始,沃爾夫致力於新新聞寫作,被譽為「新新聞主義之父」[1]。
生平
1930年,沃爾夫出生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里士滿,母親路易莎,是園藝師;父親托馬斯·肯尼利·沃爾夫,是農學家。
沃爾夫在聖克里斯托弗的學校讀書時,是學生會主席和棒球隊的球員,同時他信奉聖公會。
1949年,沃爾夫拒絕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去了華盛頓與李大學,在學校里,沃爾夫主修英語,同時在寫作教室練習寫作。沃爾夫是大學裡體育報的編輯,並且幫助大學建立了雜誌《謝南多厄》。1951年,沃爾夫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
1952年,沃爾夫去耶魯大學攻讀美國研究博士學位,並於1957年以題為《美國作家聯盟:1929-1942年間美國作家的共產黨組織活動》的博士論文獲哲學博士學位。
風格
沃爾夫的文風潑辣大膽,擅長使用俚語、俗語和自己創造詞彙。沃爾夫能捕捉到現實生活的時尚文化和普通大眾的生存狀態,諷刺美國社會。
作品
散文集、 報告文學
- 《糖果色橘片樣流線型寶貝車》(The Kandy-Kolored Tangerine-Flake Streamline Baby;1965)
- 《刺激酷愛迷幻考驗》(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1968年)
- 《泵房幫》(The Pump House Gang;1968)
- 《激進政治時尚族 大反貪官矛矛黨》(Radical Chic and Mau-Mauing the Flak Catchers;1970年)
- 《新新聞主義》(The New Journalism;1973) (Ed. with EW Johnson)
- Mauve Gloves & Madmen, Clutter & Vine (1976)
- 《真材實料》(The Right Stuff;1979年)
- 《在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1980年)
- 《畫出來的箴言》(The Painted Word;1975年)
- 《從包浩斯到我們的房子》(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1981年)
- The Purple Decades (1982)
- Hooking Up (2000)
- 《話語王國》(The Kingdom of Speech;2016年)
小說
- 《名利之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1987年)
- 《完美之人》(A Man in Full;1998年)
- I Am Charlotte Simmons (2004)
- Back to Blood (2012)[2]
視頻
湯姆·沃爾夫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外媒:美國「新新聞主義之父」沃爾夫逝世, 廣州日報大洋網,2018-05-17
- ↑ 托馬斯·沃爾夫的新作《Back to Blood》,鳳凰讀書,201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