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汪楫畫像原圖鏈接

汪楫(1636年-1689年),字舟次,號悔齋,江南休寧縣人。寄籍江都縣。清初詩人。

生於崇禎九年(1636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六日同中書舍人林麟焻琉球,購得《世纘圖》[1],十一月二十四日回國。曾知河南府,官至福建布政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2]

工於詩,與汪懋麟同里,且同有詩名,時稱「二汪」。著有《崇禎長編》、《悔庵集》、《使琉球雜錄》、《冊封疏鈔》、《觀海集》一卷[3]


汪姓起源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汪姓是汪芒氏的後代,商朝時有汪芒國,子孫以國名為姓,後來改複姓為單姓汪。另外,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汪姓出自春秋時期,魯成公的支子,食采於汪,後代以地為姓氏,就是汪氏。

上古時汪芒國,國君叫防風氏,後被大禹處死,國人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稱汪氏。古代的汪芒國在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

從汪楫奉使琉球看清初中琉關係

明清兩代遣使琉球的次數,據不完全統計,明朝有16次,清朝有8次。[1](P190)明清易代,清政府接收明朝對藩屬國的統理權,先後遣使安南、琉球等國。在諸藩屬國中,琉球奉職尤為虔謹。但由於偏處海隅,交通不便,東南兵事頻繁,清初50餘年間,遣使琉球活動僅有兩次:康熙二年(1663)張學禮奉使琉球;康熙二十二年汪楫奉使琉球。汪楫之行在清代中琉關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清人查嗣蠾雲:「須知使節同圖畫,總是中朝第一人。」[2](卷八《題汪悔齋遺照》)這次中琉交流既有複雜的歷史原因與內容,又對清代琉球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藉助汪楫所著《使琉球雜錄》、《中山沿革志》加以探討,冀稍有助於清代中琉交流史以及相關歷史問題研究。一、汪楫奉使琉球的原因與經過探討汪楫奉使緣起,我們有必要追溯琉球歸屬清政府以及張學禮出使之事。明成化間(1465—1487),定琉球「二年一貢」之制。後因倭患嚴重,萬曆後期改為「十年一貢之例」。[4]

詩詞

行書自作詩《江上七夕》原圖鏈接 來自拍賣行圖片

一錢行贈林茂之

前朝萬曆之八載,茂之林叟生閩海。

三十名高走京洛,六十國亡遭凍餒。

鐘山躑躅幾春秋?那有酒錢懸杖頭。

屈指今年八十五,春風重醉揚州醑。

讀我詩篇忽失聲,老淚縱橫不成雨。

為言昔曾買藜藿,手持一錢人錯愕。

方嗟舊物不逢時,又遇孫兒索買梨。

市上孩童都不顧,老夫心苦傍人嗤。

一片青銅何地置,廿載殷勤系左臂。

陸離仿佛五銖光,筆劃分明萬曆字。

座客傳看盡黯然,還將一縷為君穿。

且共開顏傾濁釀,不須滴淚憶當年。

注釋

  1. 王士禎:《池北偶談·琉球世纘圖》
  2. 柯遇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
  3. 清.汪景祺著《讀書堂西征隨筆》中「再來人」條云:「﹎家方伯楫,字悔齋。病篤,夢老僧授以詩一首:〝日落雲黃老樹根,山中應已閉柴門。老僧待久不歸去,卻在█ █ █ █ 村。〞其中空四字,方伯夢中以筆填之曰〝碧桃紅杏〞。既寤,為人言之而歿。後有某,郭外經行,忽見山水之勝,迥異人世,縱步探幽,石洞中一虎在焉,諦視則方伯也。已髡頂披緇,儼然一苦行僧矣。素與方伯善,駭問之。方伯曰:『為〝碧桃紅杏〞四字公案未得明白耳。』某驚顧間,惟荒煙蔓草而已。﹎」
  4. 汪楫, CNKI學問, 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