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

圖片來自國家文化資產局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為台灣現存年代最早的石碑,碑題「紅毛番」指的是荷蘭人。目前保存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澎湖天后宮。此碑於大正八年(1919年)被發現前,台、澎地區最古老的石碑,一向是公認立於(清康熙 22 年 1683年)的「靖台碑」(亦存於馬公市)及「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始立於台南大天后宮)。

明萬曆三十年(1602)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巴達維雅為經營亞洲的根據地,並圖在接近中國的地方取得一立足之處,以利通市中國。首先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由佛勒斯伯爾亨率船二艘造訪澳門,但未能跟明朝的官吏直接接觸,迨至萬曆三十二年(1604),聯合東印度公司再由提都韋麻郎率領兵船前往中國謀交易,在廣州海岸附近突遇暴風,乃於八月七日轉達澎湖,開始作貿易交涉,此為荷人初次侵佔中國領土。明朝政府則由福建總兵施德政派都司沈有容至澎湖與荷交涉,一方面採取經濟封鎖,一方面對荷人曉之以理、威之以兵,令其知通商無望,荷蘭人乃退出澎湖。今澎湖馬公市天后宮所存「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殘碑,即當時為紀念沈有容外交折衝的成就,特立碑記其事。

歷史 

為了擴張勢力範圍,增加貿易金額,荷蘭東印度公司希望在東亞地區找到一個可供船隻補給的長期據點。1602年(明萬曆30年)攻打澳門失敗後,接受中國商人李錦之建議,於 1604年6月(明萬曆 32 年),再次出航,計劃經澳門轉往澎湖,但在廣州地區遇到大風,改為直接前往澎湖。

抵達澎湖後,司令(Wybrand van Warwijck)派人至福建請求互市。10月,福建海澄稅監高宷派人來澎湖,聲稱可以打通明朝各關節,向韋麻郎取得巨額賄絡。[1]明朝當局無意與荷蘭進行貿易,故於接獲消息後,指派都司沈有容帶領兵船五十艘(約兩千人),於同年 11 月 18 日抵今日之馬公市,於「娘媽宮」(即今澎湖天后宮)會晤韋麻郎,要求撤出澎湖。韋氏因互市無望,兵力亦相差懸殊,於同年 12 月 15 日離開澎湖,轉往台灣尋找據點。事件結束後,明朝政府立此碑以表彰沈有容。

發現與保存

1919年(日治大正 8 年)維修澎湖天后宮時,在天后宮祭壇下發掘出此碑;1985年台灣文建會重修天后宮後,將此碑安置於清風閣二樓,隨後移置至清風閣一樓的過道間,並設立說明告示牌。石碑本體大致完好,惟字體稍有模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