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沙铃)
前往: 導覽搜尋

沙錘(圖皮語:maraca(s)),亦稱沙槌、砂槌、沙鈴或沙球,是一種敲擊樂器,屬於體鳴樂器,沿自南美洲哥倫比亞。大概已有超過1500年的歷史[1]。除哥倫比亞外,在不少的南美國家都可以找到相近的古代沙槌證據。包括有牙買加委內瑞拉古巴特立尼達島等。

在華文地區,「沙錘」的來歷是由於它的外型和中國古代的武器錘相近,因此翻譯為「沙錘」,然後再經過演變,「錘」字也有寫為「槌」。

和擊木一樣,沙槌較常以一對演奏,但單使用一隻亦可以。

構造

古代的沙槌是把一些果實-通常為葫蘆瓢瓜,採摘後曬乾,讓內里的水分蒸發及果肉收縮乾化後,剩下果實的種子留在瓜囊內。經過搖晃後種子和果壂互相撞擊,產生幼細但密集的聲響。再加上手把,便成了現今沙槌的雛形。

現時所製造的沙槌,仍有相當部分是使用果實曬乾而成,但所用的果實則多樣化,例如椰子金瓜等,只要是呈橢圓體而果壁在曬乾後不會容易弄破的就可以了。除了果實外,現時亦有以塑膠或金屬為外殼的。前者可以大大減低成本,後者則可避免易損壞的問題。至於樂器內的發聲體,現時已改由其他材料來代替果實種子,如膠粒、金屬砂、豆類等等,這樣可以確保樂器能演繹不同音量的效果。

沙槌和椰鈴(鐵沙鈴的前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唯一的分別是椰鈴外圍會多加一層網狀的發聲物,而裡面的果實則可有可無。形成了沙槌的撞擊的聲音在內,而椰鈴則以外為主的差別[2]

演奏方法

手只持樂器的手柄部分,儘量不要觸及發聲體。主體朝上向外,約成30-45度。演奏時,靠手腕推向外的扭動來搖動樂器,從而令樂器裡面的發聲物撞擊而發出聲音。

部分有運用沙槌的樂曲

  • 謝德林/比才:芭蕾舞曲《卡門組曲》第2段。
  • 普羅哥菲夫:清唱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第7樂章。

視頻

沙錘 相關視頻

音樂律動快樂的沙錘
兩分鐘教你一門樂器——沙錘視頻教學

參考文獻

  1. 沙錘,架子鼓樂器網
  2. 沙啦啦啦~搖起沙槌晃起來,琴藝學,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