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東朝鮮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東朝鮮族鄉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河東朝鮮族鄉

所屬地區:尚志縣

河東朝鮮族鄉位於尚志縣城東北10公里處。1985年,面積130平方公里,人口14776人,其中農業人口13829人。河東是全縣朝鮮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朝鮮族人口約占全鄉人口的半數。鄉轄14個村,45個自然屯。 [1]

概況

河東朝鮮民族鄉,地處尚志市郊,螞蟻河東岸,幅員面積12平方公里。全鄉9個行政村,(其中朝鮮族村4個),45個自然屯(其中朝鮮族屯20個),共有農戶3309戶(其中農業戶3173戶),總人口14019人(其中農業人口13611人),總耕地面積56400畝,其中水田面積25100畝,占耕地面積的64%,是一個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鄉。全鄉除糧食生產外,以兩瓜、蔬菜、藥材、食用菌為主的種植業,以牛羊、家禽、水產品為主的養殖業和草編、勞務、運輸、飲服等二、三產業,構成了農村經濟主體產業框架,促進了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內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備,實現了網絡化,村屯環境優美,地方道路建設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先進鄉,文明鄉鎮建設2002年被命名為省級文明鄉。

沿革

河東,因位於螞蜒河東側而得名。原屬珠河第1區,東北淪陷前已有80餘戶朝鮮族農民在此定居。1933年(偽大同2年),一面坡朝鮮居留民會與東亞勸業株式會社將原有農民土地強行收買,建河東安全農村,將"九?一八"事變後滯留哈爾濱的朝鮮"難民"2500餘人遷入。嗣後,日本侵略者又在河東實施"開拓"計劃,先後遷入朝鮮族200餘戶,設22個楔(屯)。抗日戰爭勝利後,先為尚志縣河東區,再為第7區,1954年改為河東朝鮮族區,1956年為河東朝鮮族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河東鄉,1985年恢復為朝鮮民族鄉。

經濟發展

全鄉現有耕地面積49699畝,糧食產量1286.9萬公斤,其中水稻產量1013萬公斤,是尚志縣水稻主要產地之一。有20餘公里的輸水乾渠,並配有蓄水1200萬立方米的東安水庫,成為黑龍江省有名的河東灌區。有大中型拖拉機77台,小型拖拉機197台,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有大牲畜2819頭,其中黃牛2408頭,生豬存欄4304頭。有農機修配、油漆化工、膠木配件等鄉辦企業和大型溫室育秧場。全鄉人均收入590.5元,為全縣人均收入最高的鄉。全鄉有中學1所,小學10所,衛生院1所。


參考來源